郑府离杨家甚远,杨家在外城东北部,郑府在内城正西西华门附近。
郑家的马车花了一个时辰,才带着两母女横穿内城到了郑府。马车从郑府侧门进入,到垂花门前才停下。
这时,早已等在门前的仆妇迎向前来,有礼貌地行礼道:“杨家娘子有礼,奴家是夫人院里的丫鬟。夫人知道娘子前来,特让奴家前来迎候。”
姚氏带着杨桢向她行了礼后,亦步亦趋跟着她走进内院。
郑府的人颇为低调,从接人的院子到领人的仆妇,都一副小心谨慎地模样。
郑家家宅相比杨家更大,二进的院子布置得也更为古朴雅趣。
郑家仆妇带着姚氏、杨桢穿过东厢的抄手游廊,杨桢转头观察了郑家的庭院。
虽是冬天,郑家庭院在可以装点下,不见丝毫枯败之气。
靠近正堂的甬道左右两侧栽种着两株有三四米高的树,经过一个冷冬后,枝丫上已开始萌发些许幼芽。
庭院外沿每十步摆放着孩童般高的金桔树盆栽,叶间还零星点缀着黄澄澄的金桔。
这会儿,二进院子中正在进行火热的大扫除。
庭院里的下人正被指挥着摆放十几盆开得正好的黄菊与四季海棠。
游廊之下,高个儿的小厮们正踩着凳子仔细擦拭窗台和廊栏,手捧器具装饰品的丫鬟鱼贯而出。
郑家现在这般光景,绝不像是准备好要招待客人的样子。
姚氏没想到二道门里会有小厮,赶忙偏头向里,牵着杨桢快步随领路丫鬟从耳房的通道往二进院子后走去。
二进之后是一排后罩房。丫鬟领着姚氏和杨桢了后罩房的偏房,这时里面已有不少人。
杨桢在跨进门槛时顺势抬眼看了下屋内的情况,正中坐着个五十出头的妇人,左右两侧也坐着年轻的妇人。
看到领路的丫鬟向上座妇人行礼后方知这是郑绅的妻子、永宁郡太夫人,姚氏带着杨向郑太夫人屈膝行礼。
郑太夫人稳受了礼后笑道:“娘子莫要多礼。今日老身贸然请娘子前来,必是惊扰到娘子了吧?”
姚氏听了,连称不敢。
郑太夫人把视线转向杨桢,好奇地询问道:“这可就是对出‘孙行者’的姐儿?”
果然是因为对联。
姚氏和杨桢各自在心里想道。
“不瞒娘子说,今日请娘子前来,是因为宫里面有人要见姐儿。辰正才传话到我这,如此失礼请娘子前来,事出无奈,望娘子莫怪。”
杨桢抬头看她,郑郡君面相和蔼,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仍然能看出年轻时必有艳如桃李般的美丽。
姚氏一脸急切,赶忙推辞:“太夫人过誉了,宫灯之事不过过是小女儿戏之言,绝当不得数的,还望太夫人帮忙向宫中传话一声。”
郑太夫人却摆摆手:“这下联是你家姐儿对出的不假吧?既能得赏识,那当真是个聪慧的,娘子不必过谦。”
郑太夫人这番话一出口,姚氏倒是不知该怎么回话了。
郑太夫人见姚氏语塞,赶忙岔开话题,介绍起自己的儿媳和孙女:“不说这个,这是我家大郎的新妇和两个姐儿,这是我二郎的新妇和姐儿。”
姚氏带着杨桢与之见礼,郑家女眷出手皆是不菲的儿童玉饰。
还好姚氏出门前不忘让柳娘多带了银子,在车上,赶忙把银子分派到荷包里,虽然有些市侩,但至少没失礼数。
郑太夫人的两个儿媳妇自然起身同姚氏寒暄了一番。等大家才坐下,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相互追捧起来来。
姚氏也能感觉得到,在座的郑家人与她们并非诚心相交,只是出于应酬,你来我往的言谈中,带着些心不在焉的轻视。
当然她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像郑家这样的家世,对她若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对劲。
坐在姚氏身旁的杨桢,也在暗中打量着郑家众人的打扮。
先说永宁郡郑太夫人。
她里面搭着寻常老人的竹青色襦衣与苍色长裙,最外侧则披上一件隆重的藏蓝大袖衫。身上配饰虽不多,但皆是精致,头上冠起的高髻上还簪着根梅花纹金钗。
再说陪同在一旁的三位郑家小娘子,打扮得各具体色又不失礼节,杨桢细细观察,年长的十一二岁小娘子脸上还敷了铅粉。
如此,值得郑家隆重以待,杨桢猜测着暗暗起来激动,来人可能就是嘉王本尊!
郑家与杨家的家世相比,可以说山珍海味与馒头豆浆的差距,娘子们聊起天来也是十分辛苦。
直到郑氏的长媳陈氏第三次赞叹杨椿“后生可畏”时,一个丫鬟走了进来,在郑太夫人耳边说了几句后,太夫人微微阖目示意知道。
紧接着,郑太夫人转头对姚氏抱以歉意:“娘子稍座,有事需我亲自处理一番,让我家新妇在此陪你。”
姚氏听了,赶忙与众人一同起身,目送太夫人离开后才重新入座。
郑太夫人刚一离开时,屋内竟一时无人说话,郑家其他人的心思似乎都随太夫人离开了。
而此时,一直注意外边动静的杨桢发觉,刚刚还在嘈杂、喧哗的二进院子,现在已经听不到任何声响了。
也发现了这个事情的郑家两个较小的娘子已经开始咬起耳朵讨论起来了。
郑家两个儿媳依然沉得住气,还一如刚才般浅笑着和姚氏寒暄。
姚氏也有些打鼓,虽不知来者是谁,但毕竟是第一次见到宫中之人,一时竟口干舌燥起来。
杨桢同样好不了多少,她心情既急切又担心,脑补了许多种与嘉王相见时的场面。
对于她这个异世里的同乡人,嘉王又会是什么态度呢?会不会是想先看看她的本事,再决定留不留她?
她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一般。
就在此时,原本一直在交谈的郑家小娘子们突然转换成标准的坐姿,众人见此反应都停止了交谈,望向门外。
杨桢一惊,也扭头朝外一看。
只见领头的两位二十岁上下的男女一闪而过,后面跟着几个人,一群人走姿文雅端庄,不急不缓朝偏房的方向走来。
一转眼,领头的男女已迈步走进房间。
那郎君身穿紫袍、头戴皂巾,姑娘身穿葱绿色礼服、头戴襆头纱帽。打扮与郑家下人打扮完全不同。
两人从容对大家施礼,而后绿裳姑娘抬眼环视一周,不愠不火问道:“哪位是杨家娘子?”
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宋生存守则》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