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生存守则》转载请注明来源:七零文学网70wx.com
杨桢想起自己第一次醒来后,迷迷糊糊的那几日。
记得那是在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纸照射进来。侧身而睡的的她被刺眼的光线弄得状态有些恍惚,看着飞扬在空中的尘埃。
半梦半醒间,看到身旁坐着一个衣裙淡雅的妇人,杨桢微微张眼,那妇人面目柔和,她当时识人不清、脑子混沌,还以为是姚氏。
杨桢记得当时的那妇人搭着她脉搏的窄袖上绣着一圈折枝梅纹,在为她扎针的手指,温热而湿润。
后来清醒之后,春儿才告诉她,那日来人就是姚贤。而且那已是她第二次前来,第一次还是与身为翰林医官的父亲姚鸿一起来的。
杨桢当时只觉得奇怪,为何姐姐对医术如此精通,但姚氏却感觉很一般呢。
可能大家口中常说的“姚家”并不是姚氏娘家这事,因为包括原主杨桢在内的杨家人人皆知,所以也没有谁重新告诉过袁媛。
一直到今晚,杨定国交待姚氏要注重礼节时,杨桢才知道。
她一直知道姚氏是吴兴人,但一直以为她是之后随父母来京中生活,完全忽视了柳娘和春儿经常说起的“京中姚家”这个词明显是与“吴兴姚家”对比而出的。
她心中暗道,看来之前是在是太疏忽自己周围的环境了。
想到这,她迫不及待地问起姚家的事:“娘,为何贤姨还住在姚家呢?是因为贤姨没有成亲吗?”
没有成亲,杨桢哪来的表哥?
杨桢在心中腹诽,但面上却闹着姚氏说个明白。
姚氏见女儿一副口无遮拦的样子,心想若是明日去姚家也这么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岂不是丢了脸面?于是拉着杨梓、杨桢讲了一遍姚家的关系。
姚贤自然已经成亲了,夫婿姓葛,育有姚平仁、姚平修两个儿子,姚平仁今年十五岁,姚平修比杨桢还大一岁,今年也有六岁了。
杨桢听着,不禁在心中笑了:这就有意识了,结婚后住父母家,并且孩子还随女方姓,在他们那个叫做上门女婿,对女方来说,应该是叫做招赘吧?
这些话杨桢自然不会说出来,只是一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杨桢思索着,又问:“那娘,为何与贤姨一家那么好?他们又不是我的外翁和姥姥。”
姚氏决心让袁媛稍微懂的些姚家的关系,至少明白不要乱说话,便耐着性子解释道:“娘的阿翁随姚氏宗亲定居吴兴,生有五个孩子,三男二女。贤姨的爹爹是长子,明日你要叫大外翁;娘的爹爹,就是你的外翁,和梓哥一样是次子,他们是一个娘亲生出来的。大外翁当年过考成医学生,便留在京中,然后与大外婆成亲,三十年来都在京中为官。娘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但都不在京城,所以娘和贤姨自然很好。”
“那贤姨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了吗?”袁媛扯扯姚氏衣袖问道。
“这个我知道,”在一旁也迷迷糊糊的杨梓举手说道,“有二舅父。”
“二舅父是,贤姨的亲哥?”杨桢有些傻了,一般家中会留女招赘都是因为没有男孩,姚家这唱的是哪一出?
姚氏整理了一下措辞,简单道:“不是堂哥,是娘的亲哥哥。就和你们是我肚子里生出来的一样,娘和二舅父也都是吴兴的姥姥生的。但是在名义上,二舅父是贤姨的亲哥哥。”
耶?这是不是过继?
这时,姚氏试图让两个孩子理解:“你看,贤姨没有哥哥,娘有两个哥哥,如果娘让给贤姨一个哥哥,娘和贤姨都有哥哥了。”
“这样真好!”袁媛开心地拍手道,心里却道自己猜得没错,果然就是过继。
“那二舅舅如今可是在姚府,他怎地没来看我们?”
杨梓、杨桢昏迷时,姚家人都第一时间赶来探望了,甚至连与姚鸿同在翰林为官、小方脉的齐医官也被姚鸿请过来了。
可杨桢记得问起过柳娘,当众确实没二舅父这个任务出现过,难不成被过继之后为了避嫌,就不和亲妹妹来往了?
姚氏听着女儿这么说,表情古怪,含糊道:“二舅舅自是在姚府住的,只不过前些年有意修道,一直随真人远游修行,行踪时常不定。”
说完,便主动结束了今晚的话题,赶着杨梓去喝药休息。
杨桢躺在床上仔细想想不禁有些咋舌,就是觉得奇怪,按姚氏的意思,二舅舅被过继到当官的大伯家后,没有继承香火跑去出家了?那这过继得真是没什么意思。
杨桢重新整理了下思路,杨家两兄弟间有嫌隙,七八年前应该是出了什么使得杨洙携家带口远离京城,甚至到如今比起杨家更亲近姚家;而姚家呢,过继了嗣子后,嗣子去当道士了,但却依然对嗣子的亲妹妹一家百般照顾,或许是因为愧疚?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呐!
第二日,格外神清气爽的姚氏请完安,领着两个孩子上了骡车。
今日与和姚氏出门,杨桢轻松多了。
姚氏并不会像昨日李氏那般要杨桢守规矩。看到杨梓和杨桢对着临街的驶过的店铺、行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姚氏索性连帷帽也不摘,让孩子们大大方方地掀起车帘,隐藏在帷帽下的脸上也不自觉脸上也挂上了舒心的微笑。
往姚家的方向和昨日去相国寺前一段路程是相同的,不过是到了马行街的十字路口,相国寺往左,姚家往右。
姚家所在街道的临街一面是迎客的医馆,平日里姚家人出入都走后巷侧门。
这一天,为着迎接姚氏,姚家下人天不亮就已经开始清扫门前的空地,在门前摆好鞭炮,万事俱备,姚家院子甚至在街口拐角处等着。
看到载着姚氏的马车进了巷子,院子赶忙上前帮着引路,一到家门口,赶忙高兴地跑回院子里去传话。
听着动静的姚贤已牵着激动不已姚老太太肖氏,以及自己的两个孩子赶忙出门去迎。
激动的不止是姚家,姚氏甫一进巷子,亦忍不得探头出来,老远望见堂姐和大娘倚门而望。
她忽而想起当年自己初到京中备嫁,以及成婚之日的各种场景,还未下马车,已经热泪盈眶。
姚老太太伸着头看着,看到探出头的姚氏,高兴地朝着马车直挥手。
马车停稳,姚氏已是顾不及两个孩子,不等脚踏送上,径自跳了下来。然后,一把扑进姚老太太怀里哭起来。
姚老太太许多年未见姚氏,又看到姚氏到京中多日已是一脸憔悴,不禁老泪纵横,三个人在门前抹了一回眼泪,才在小厮燃起的鞭炮声中,相携进了院子。
依然被姚氏遗忘的杨桢和杨梓四目相对,无奈地耸耸肩,还好姚贤和大表哥姚平仁注意到他们,满脸笑容地和他们打着招呼,领着大家进了门。
姚家是间二进的院子,一进的部分是医馆的部分,后边才是姚家人住的地方。但即使只能在后院,但第二进院子也比杨家院子大一倍有余。院子左右两侧种着常青树,其余的空地上都架满了各种装药笸萝,杨桢一进来,只觉得各类中药味充盈在耳鼻间。
院子里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那人正在拨弄着药材,看到众人进来,他虽未停了动作,笑着朝姚氏道:“善姐回来啦?”
“善姐”二字又让姚氏又不禁红了眼眶,有些哽咽:“王叔,多年不见了,身子可还硬朗?你的风湿可好些了?”
那王叔哈哈一笑道:“比你出嫁的时候好许多了。倒是你,怎地清瘦了许多?”
一旁的要老太太看了,比作就要打“王叔”的样子,啐道:“你这浑人,嘴真是快,你都替我说了,我待会还说什么。”
听着这日常间的吵闹,不仅姚氏,连杨桢和杨梓也感觉很是温情,在一旁也笑了起来。
思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