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转载请注明来源:七零文学网70wx.com

秦正迎着陆沉的注视,不动声色地反问道:“秦王此言何意?”

“没什么。”

陆沉淡淡一笑,继而道:“本王无意干涉织经司内务,只是很想知道关于这场增开的恩科,织经司有没有发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地方?”

孔映冬的心猛地提了起来,不由自主地看向那位织经司提举。

宁太后这时也琢磨出不太对劲的味道。

她对孔映冬自作主张的举动很恼火,但是一开始并未联想太多,只以为事实便如孔映冬陈述的那般,江南士子的答卷确实要胜过江北士子,然后在最后的终选阶段,孔映冬又稍稍偏向了江南士子,便造就如今九成贡士都来自江南的局面。

面对众人几乎同时投过来的目光,秦正依旧没有多余的表情,淡淡道:“在查。”

简简单单两个字便算是回答。

陆沉双眼微眯,点头道:“那就好。”

他转而看向宁太后,微微垂首道:“陛下,关于恩科取士一事,臣方才提到南北分榜之策,接下来臣想请薛相和许相带着翰林们重新审阅那些过了初选的答卷,大致按照南方六成北方四成的比例来录取贡士,恳请陛下允准。”

宁太后稍作沉吟,随即看向两位宰相问道:“薛相、许相,你们意下如何?”

许佐自然不会反对,薛南亭亦答道:“回陛下,臣无异议。”

宁太后略显疲惫地说道:“那就有劳二相了,尽快将两榜名单确定,也好让那些士子们早日知道结果。”

“臣领旨。”

薛南亭和许佐齐声应下。

“陛下,臣还有一件事。”

陆沉适时接过话头,对宁太后说道:“关于之前定下的恩科结果,臣心中还有一些疑问,想趁着陛下和二相都在场,当面问一问孔尚书,不知可否?”

其实这会宁太后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从陆沉对秦正的询问便能看出来,他肯定掌握了一些线索,否则不会无的放矢。

她不太确定陆沉到底想做什么,但是此刻无法否决对方的请求——原因很简单,之前陆沉耐着性子听孔映冬引经据典小半个时辰,难道他现在就不能问对方几个问题?

基于此,宁太后只得颔首道:“秦王且问。”

得到她的准许,陆沉愈发从容地看向孔映冬,问道:“孔尚书,方才你反复表明自己没有私心,我姑且相信这一点,不过还是请你回答一个问题。本场两位总裁和十八房同考官,除了翰林院修撰姜晦和钱让之外,其他十八人的选择极其相似,你们取中的答卷基本都来自于江南士子,每人取中的江北答卷最多不超过五份,这是不是太巧合了?”

孔映冬心中一凛,他并不奇怪陆沉对这些细节知道得如此详细,毕竟增开恩科属于新政之一,革新司本就派了人在贡院全程监察。

他知道陆沉口中的“巧合”二字暗藏杀机,稍有不慎就会露出破绽,因此谨慎又坦诚地说道:“王爷或许不知,其实文章也有师承流派之分。当年朝廷南渡之前,科举规制被江北文人掌握,他们对于文风和经义的喜好成为士林主流,再加上师徒传承的关系,导致每科取士都是江北士子占多数。这二十年刚好反过来,科举命题皆由江南大儒定夺,因此江南士子的制艺功夫突飞猛进。”

“这样啊……”

陆沉悠然道:“那么本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江南士子更了解你这位礼部尚书的偏好,准备得更加充分,单凭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就能引起你的欣赏,从而有更高的概率被取中,对否?”

孔映冬隐约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但此刻在宁太后清冷目光的注视下,旁边两位宰相神色凝重,面前这位年轻的王爷又是步步紧逼,根本不给他回避的余地,只能简洁地说道:“是。不过还请王爷明鉴,此乃科举场上的惯例,在朝廷公布下官为恩科总裁之后,所有下场的士子包括江北士子在内,肯定都会研究下官的文章,这一点无法避免。”

“孔尚书别急着解释。”

陆沉盯着他的双眼,目光渐渐冰冷:“本王再问你一个问题,阅卷官员初选之后,两位总裁和十八房同考官抽签分配那些荐卷,对否?”

孔映冬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脸色渐渐发白。

“你不愿回答也没有关系。”

陆沉哂笑一声,继而寒声道:“本王真的想不明白,就算江南士子更熟悉你孔尚书的喜好,怎么他们连柳侍郎和十八房同考官都如此了解?除了姜晦和钱让,你们十八人阅卷的结果如此相似,莫非你们心灵相通?”

孔映冬一言不发,面现惶然。

薛南亭开口说道:“秦王,或许这次下场的江南士子不了解柳侍郎和那些同考官,但是这些官员肯定熟悉孔尚书的文章风格,他们身为下属难免会顾虑到总裁官的喜好,因此在阅卷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偏向。当然,他们这样做不对,只是不能全部归罪于孔尚书一人。”

孔映冬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连连点头道:“没错,一定是这样。王爷,下官事先并不知道他们也会这样想。”

“好,本王接受你这个解释,就当你们十八人是无意之中出现的心有灵犀。”

陆沉缓缓起身,瞬间便让孔映冬感到压力铺面而立,随即说道:“从出题到阅卷,你们这些考官本身就是在暗中照顾江南士子,本王不要求你们偏袒江北士子,但是你们连最基本的公正都做不到。从始至终,你们都没有认真想过朝廷增开恩科的目的,全凭自己的喜好行事,居然还有脸说自己毫无私心?孔映冬,你真当本王不知你内心所想?!”

最后一句话声色俱厉,宛如惊雷炸响,震得孔映冬和柳继登这两名恩科总裁摇摇欲坠。

陆沉向前一步,语调冷如寒冰:“自从新政推行以来,中枢和州县各级官府多有阻力,本王一直没有横加干涉,便是想看一看到底有多少人是在为朝廷和百姓着想,又有多少人在等待机会破坏新政大计。你这种人表面上一口一个公平正义,说得无比冠冕堂皇,实际上全是卑劣私心!你以为满口之乎者也,动辄圣人之言,本王就会被你唬得晕头转向?”

孔映冬强行支撑道:“下官只是按照过往惯例办事,请王爷不要血口喷人。”

“本王看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陆沉一言斥之,随即转头看向薛南亭,凛然道:“薛相,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今日屡次帮此人说话,无非是认为本王想借增开恩科尽收江北士林之心,所以你明知此人假公济私,仍然要违背自己的准则声援他。本王现在就告诉你,这位孔尚书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针对本王只是他用来伪装的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让朝廷回到十年前的景象,由门阀世族把持朝堂大权!”

薛南亭心中一震,许佐、宁太后以及秦正的表情都变得肃穆起来。

孔映冬神色剧变,陆沉此刻在他眼中的形象宛如九幽恶魔。

陆沉继续说道:“薛相想必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那份三百六十人的名单吧?看起来孔映冬是在偏向江南士子,但是等皇榜公布出去,你再去研究就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七成以上的贡士出身南北望族!还有数十人与那些望族存在拐弯抹角的关系,或为旁支远宗,或有姻亲关联!”

宁太后冷峻的声音终于响起:“孔尚书,秦王所言是否属实?”

孔映冬面无血色,连连摇头道:“回陛下,臣委实不知秦王为何出言诬陷,此番恩科阅卷完全合乎规制,在确定终选名单之前,臣根本不清楚那些答卷是谁所做,怎么可能刻意挑选考生的身份?”

“你不知?你心里清楚得很!”

陆沉丝毫不给他狡辩的机会,寒声道:“新政损害了你们这些世族巨户的利益,所以你们心怀怨恨,利用这次恩科取士的机会,一方面打着帮朝廷对付本王的名义,一方面大肆提拔你们的人,就像当初你们在江南做的那样,钩织出一张遮天蔽日的大网,不声不响地窃取朝廷权柄!孔映冬,本王知道你不会承认,今日便用确凿的证据让你死得心服口服!”

此刻薛南亭不由得陷入沉默之中。

他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假如孔映冬真是因为薛若谷的三言两语就动了这个心思,他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安排好一切?

要知道从薛若谷怂恿孔映冬到贡院开场,中间仅仅过去了半个月。

孔映冬就算有通天之能,也不可能在短短半个月里串联大部分阅卷官!

因此真相只有一个,早在去年朝廷有意增开恩科时,孔映冬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所以他主动请缨主持这场恩科。他要趁着朝廷和各级官府出现缺额的机会,假借为朝廷削弱秦王陆沉之名,让大江南北被陆沉压制得毫无脾气的门阀世族在朝堂上死灰复燃!

孔映冬终于撑不下去,双膝一软朝宁太后跪下。

陆沉负手站在旁边,这一刻他脸上的失望之情不再遮掩。

上汤豆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
重生西班牙

重生西班牙

二氧硅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欧洲新时代,半岛硝烟的西班牙该如何走出不一样的未来?
历史 连载 35万字
亮剑

亮剑

都梁
版权信息书名:亮剑作者:都梁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7-04ISBN:978-7-5502-3495-6
历史 全本 52万字
佣兵1929

佣兵1929

山有意
现代佣兵周文意外魂穿到民国学生周文身上。他利用穿越带来的一颗佛珠的神奇功能,再加上后世带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打造了一只武功高强、军事技术顶尖的佣兵团队。他带领这支佣兵团,历经中原大战、淞沪抗战、称雄上海滩。装备了当世最先进的各种武器,最后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带着兄弟们杀鬼子......
历史 连载 541万字
重生美人手册

重生美人手册

谷扇
她在花骨朵般的年华不小心就挂了,挂便挂吧,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可她的好父亲逆天改命,她又活过来了,人生境遇真是爽歪歪!谁说女子不如男,她偏要做那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勇猛的女汉子也有柔软的一面,梦想着有男子踏着五彩祥云来娶她,不管是阿猫阿狗,她都嫁了。不曾想梦想变成现实,她掷下豪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乱世中血腥杀戮的故事在男女互诉衷肠中渐行渐远,多了三分柔情、七分缱绻。(本文甜宠,男强女强,联
历史 连载 47万字
绍宋

绍宋

榴弹怕水
绍者,一曰继;二曰导。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旋即,皇九子赵构在万众期待中于商丘登基,继承宋统,改元建炎。然而,三个月内,李纲罢相,陈东被杀,岳...
历史 连载 417万字
泰昌大明

泰昌大明

魔法龟Revo
万历四十八年,大明朝已存续252年了。252年不仅是帝国的国祚,更是体制性土地兼并的持续时间。神宗以“倒张、倒冯”为始,以“三大争”为继,以“妖书、梃击”为末,一手开创出明末两党对立的局面。又在集权于己身之后怠政三十余年。在神宗的催化下,两百多年几乎一成不变的官僚系统和治理体系进入了全面腐朽的最后阶段。阶级对抗、官民冲突、女真入寇。内外交困之下,帝国终于走到了灭亡的边缘。7月21日,朱翊钧晏驾,朱
历史 连载 3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