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钓的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温馨的早餐之后,朱烨又投入到工作之中。
几个月的欠债需要补,如在船上的悠闲日子,一去不复返。
朱烨还没当上皇帝,倒是先干起了皇帝的做工,埋头处理文书,好一顿批注。
“总算是弄完了,下面还有什么要紧的吗?”
他问的是参赞师爷蒋文城。
朱烨想要效仿现代秘书制度,将师爷逐渐转变为秘书。
这两个职位在职责上,其实是重合的,都是为了给官员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职位。
但是师爷更多的与个人官员的私人聘请有关,属于官员的私下行为,而秘书则是现代组织结构中的一个正事职位。
师爷转秘书,有助于强化官僚体系的正规化和制度化,是收权束法的有效进步。
但俗话说的好,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朱烨也不能上来就推倒旧制度,另立新规章。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得罪旧有利益集团,而好处却是个长期的结果,现阶段并不明显。
所以他只是将原本的参赞师爷单独抽调出来,组建秘书处,然后给下面的官员分配秘书。
当然用不用随意,但这个职位确实已经设立,总有想着省下一笔雇佣师爷费用的官员会去尝试。
只要秘书的效果确实不差,这种算是良政的制度,自然会慢慢被官员们所接受。
朱烨更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革。
蒋文城现在挂着个秘书长的职务,其实也是有些得意的。
道理很简单,皇帝有内阁,内阁魁首就是首辅,这都是有名有姓的官职,被朝廷承认的。
他原来当师爷,说破大天去也不过一介白身,说起来好听,但是朝廷并不承认,甚至还不如小吏。
虽然东家目前还不是官僚,可是师爷们私下碰头的时候也都知道。
东家已经被招安,更是与福建巡抚有姻亲关系,得身官服想必不是难事,要是凭借兵权成了能够开府建牙的武将。
那到时候,这秘书便也算是官了,自古从吏到官便是天堑,如今他们从白身到官,更是难得。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是他苦学的根本,如今有机会上岸,自然积极性爆棚。
心头盘算着事关自己的美事,但自身的职责才最不能松懈,蒋文城翻看记事本道:
“东家,一会要去陈东庄私访土豆收获。”
朱烨闻言也想起了这事。
东番岛上种土豆最适宜的时间是3~5月和9~11月,正巧他率船队出海的时候就是9月。
所以当时岛上种了不少土豆和南瓜。
南瓜距离收获日期还差十几天的时间,而土豆目前根据有种植经验的花匠判断,已经可以收获了。
朱烨此行的目的就是验收目前土豆品种的产量,评估是否需要大范围购买商城中的高产土豆来换种。
......
嘉明城坐落于东番岛的嘉南平原地带,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全都是适合耕种的冲积平原。
陈东庄就坐落在嘉明城的东边,靠近中央山脉的一侧。
那里地势开始有了起伏,所以开垦难度高一些,开荒第一年,主要就是种植土豆和南瓜。
只在少数一些方便开垦的地方,种了些水稻和玉米。
陈东庄听名字就简单明了,是陈庄东边的庄子。
因为陈姓的缘故,朱烨开始还以为这陈东庄,也是个明人为主的庄子。
没成想走进村庄,才发现这里竟然是个胡汉混杂的构成。
明人和欧洲人还有一些本地土著,都在田中劳作。
他就看到个红色头发的欧洲人穿着马褂,带着草帽,俨然同明朝农夫的打扮一模一样。
更有明人农夫指导土著使用农具,旁边还围了几个小孩,一个个都如泥猴子一般,看不出人种来。
村子建设的很好,木质的房子相当漂亮。
可以看到中式的棱脊与瓦楞,也能看到欧式的陡坡屋顶和阁楼庭院。
“主要是因为村子里有欧洲来的工匠,他造出了水力锯木机,所以村子中木质房屋比例比较高。”
蒋文城见朱烨在看村庄中的房屋,便开口解释道。
“水力锯木机被工匠委员会评价为二等奖,现在已经运用到造船厂里面,另外也在加紧实验,争取能够套用到咱们的风车套件体系之中。”
“您看那座最漂亮的砖木结构房子,
就是那工匠的家。”
“既然是工匠,为什么会分配来开荒呢?”朱烨开口问道。
一般来说,欧洲的移民都是朱烨手下的水手或者士兵的亲属。
在17世纪的当下,跨海远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一旦出海就很难再有回乡之日。
所以有些欧洲破产自由民,索性就全家老小齐上阵出海远航。
强壮健康的做水手,老幼就打杂,他们要的工钱极少,就有一些负责殖民任务的船长会带上他们。
等遇到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这些人就下船定居建立据点。
这也是欧洲早起殖民人员的主要构成之一,另外就是些囚犯之类。
但朱烨吸纳这些移民的时候,一般都是会做筛选的,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就去工坊,工钱更多,养家糊口也更容易些。
只有实在没什么一技之长的人,才会成为农夫,开荒种地。
蒋文城摇了摇头,也是奇怪道:“划分的时候,那人确实登记的就是农夫。”
趁着闲聊的功夫,农学院的人也坐着驴车,赶了过来。
农学院是朱烨筹建的中等学院之一。
在朱烨的规划中,东番岛上的学校分为初中高三级。
初级学校就是辐射四周村落的私塾,充当的作用就是小学和中学的启蒙知识传授。
中级学校就是各个学院,类似于职业学校。
它们主要分布在嘉明城内一块特意划分的地方,那里如今便被嘉明人叫做学院区。
学院区中目前的中级学校主要有军事学院、农学院、科学院、工学院和文学院五座。
另外还有正在筹建的嘉明大学,这就属于高级学校,只是可惜进度十分艰难,主要还是太过缺乏人才。
不管是学院也好,还是大学,总要有老师才能教授学生,而东番目前缺的就是老师。
然后还有个问题,那就是:
学院中除了军事学院和文学院,其他三个学院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十分缺乏。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猜测。
一方面是基于华夏的传统,将技术视为奇技淫巧,所以想要学习的人不多。
另一方面就是科举并不考那些军、科、农、工之类的东西,有点知识的士子都不屑去学习。
朱烨对短时间内改变传统这种事情,并不抱有幻想,但是对第二条他的解决方法则相当简单粗暴。
直接将他手下官员的招募标准写的清清楚楚,光明正大的发布到公告栏中。
只要通过对应学科的考试通过,就能进入实习,实习通过就能上岗。
而教授这些学科的地方,就是那些学院和大学。
先提供需求,再用需求反向促进学院的招生。
想做官,就上学,简单直白。
他就看到个红色头发的欧洲人穿着马褂,带着草帽,俨然同明朝农夫的打扮一模一样。
更有明人农夫指导土著使用农具,旁边还围了几个小孩,一个个都如泥猴子一般,看不出人种来。
村子建设的很好,木质的房子相当漂亮。
可以看到中式的棱脊与瓦楞,也能看到欧式的陡坡屋顶和阁楼庭院。
“主要是因为村子里有欧洲来的工匠,他造出了水力锯木机,所以村子中木质房屋比例比较高。”
蒋文城见朱烨在看村庄中的房屋,便开口解释道。
“水力锯木机被工匠委员会评价为二等奖,现在已经运用到造船厂里面,另外也在加紧实验,争取能够套用到咱们的风车套件体系之中。”
“您看那座最漂亮的砖木结构房子,就是那工匠的家。”
“既然是工匠,为什么会分配来开荒呢?”朱烨开口问道。
一般来说,欧洲的移民都是朱烨手下的水手或者士兵的亲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