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七零文学网】地址:70wx.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页,我们看己二、明稍利随时得入。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提醒所有净土宗的行者,他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学佛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方便,一个是归元。我们到底应该先注意哪一个呢?
按照天台教观的判教概念,你要先重视究竟的目标,不能把所有的生命都用来处理你短期的目标。就是说,所有的人一开始就要想到成佛的问题,不管你只修人天福报,还是只追求二乘的涅槃,或者你只是先求生净土,这些都是方便。不管你今天成佛之道是怎么走的,你第一站要去哪里都不管,请你一开始走的时候就想好,你总有一天要成佛,你必须站在成佛的角度来修人天善法,站在成佛的角度来求生净土。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先找到成佛的正因,必须找到跟十方诸佛同一个体性的一念心性,而不是带有很多你个人生命经验的妄想来学佛。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影像,按照佛法来说都是错的。
诸位!你不可能没有经过大乘佛法的学习,就有一种跟佛陀同样一个因地的心性,不可能!你顶多成就辟支佛,如果你都不学教理的话。当然求生净土也有可能,那得看你的善根是否深厚。就是说,有些人他一句佛号提起来,有强大的信心,他靠事修的信心就能够冲破妄想,得到弥陀的感应,这种人也是有,但是末法时代不多,因为现代的人妄想都很重,要有一些方便来调伏。
不管你怎么走,你可以在成佛之道有很多的过程、规划,但是你在走之前一定要考虑,你跟佛陀是不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一佛乘的道路上。先把这条道路调整好了,你才可以开始走,否则到最后,你是重走也不对,调整也不对,你就很被动了。叫你重走,当然心不甘情不愿,我走了这么多劫了;但是不重走,你这个过程的习气太重,怎么调都不对,把你调好了,你明天又改变了。
你看阿罗汉,佛陀明明讲大乘法,他听了欢喜,回去以后,照样观一切法空,好乐涅槃习气又出来,佛陀就把他讲一顿,他又出来。就是说,他这种习气已经是任运的,所以改也不对,重来也不对,当然不可能重来,所以他后半段就充满坎坷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修学,不能构成未来的障碍。就是说你必须先考虑归元无二路,在你走之前,先认清楚这个道路对不对,先找到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先把你的相状、生命经验的影像通通拨开,还它本来面目,这第一个。从这样的一个心态当中,你再来修习任何契机的法门,应该用这一种态度。
我们看己二、明稍利随时得入。
这种人,除了前面的定性声闻种性外,他过去还有一些大乘的善根,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虽然学习小乘法,但是他过去有学习过大乘的善根,这种夹带大乘善根的声闻人根器就比较利了。
我们看他是什么情况:
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
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
有一种人善根比较深厚,所以他不必经过五时的这种过程,他可能经过四时、三时或者两时的陶铸,就可以回归到一念心性,就能够摆脱法执的执取。比方说,他经过阿含以后,就可以直接入法华;或者他从方等过程就可以入法华;或者他到了般若会上,随时可以入法华,就是秘密、不定两种化仪所收摄。
就是说,佛陀一旦知道,这个人可以入一念心性了,佛陀就开始为他说《法华经》,让其他人暂时听不到,这个就是生在佛世有这个好处,他能够用秘密跟不定两种教法教化你。
我们再往下看:
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群疑自释。
这是第三段,说未熟更待后教。这种人他的大乘善根连声闻人都不如,实在是太差了,差到什么份上呢?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
第一种情况,自甘退席。就是说,佛陀在讲《法华经》时,这些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经来到法华会上了,佛陀在法华会上的时候,他是先入一种无量义三昧,并没有马上说法,他在等待时机,结果这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突然间起烦恼,就不听了。他们离开以后,佛陀才正式讲《法华经》。
就是说,这些人根本就不适合听《法华经》,因为法华会上,你不听则已,听到《法华经》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明明知道这五千人是不适合听的,所以佛陀暂时地入三昧,等待他们自己起烦恼,让他们先离开,然后佛陀再宣说,这叫自甘退席,这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移置他方。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说佛陀在兜率天要来到人世间之前,佛陀有一个动作,佛陀派净居天的天王来到人世间宣布,说:释迦牟尼佛即将出世,你们在喜马拉雅山的这些独觉圣人,你们有两个选择(独觉当然没有学佛法,他是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从外境的生灭而成就了独觉的果位):第一个,你要愿意作佛陀的弟子,就继续留着;第二个,要不愿意作佛陀的弟子,就请你们入灭,所以很多独觉就入灭了。不可思议,佛陀要出世,他们竟然先走,所以众生也是有各式各样的。
这两种人就是过去生大乘善根的栽培非常不够,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可能等到《法华经》讲完以后,这些退席的人可能到了涅槃时再捃拾。这个捃拾,就是拾起掉落地上的这些稻穗。在法华会上没有度化的,到了涅槃再度化;或者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后,其它佛陀出世再来教化。
所以众生成佛的因缘,是很难一概而论的。你深入研究《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群疑自释。就是说,众生一念的清净心——这种清净是没有智慧的清净心,是带有黑暗的清净心,然后就一念的妄动,开始各自攀缘。有些人攀缘财,有些人攀缘名,有的攀缘女色、攀缘身体等等,就是一念妄动以后就变成众生。
遇到佛陀以后,必须要回家,因为众生找不到家了,忘知来时路,就是离家出走了。那么回家的路,有些人是很快找到,比方说六祖大师,就在一念之间回家了,回家以后他成佛就很快了;有些人回家的道路是历尽沧桑。
我们读天台教观,关键在哪里呢?就是你的善根很重要!一般来说,事修不影响你回家的道路,不影响你成佛。比如说,你拜忏,拜法华忏,拜大悲忏,这个从回家的概念来说,没什么差别。我们不能够从事修来论断这个人成佛的快慢,但是你的思想素质很重要,就是善根力,尤其是出世的善根。
所以从整个成佛之道来看,你的人天善根怎么样,这个不影响成佛,但是,你怎么离开娑婆世界,这个很重要!你看它的判教,出世的善根,它不把人天乘判进去,因为人天乘你喜欢名利,这个不影响你善根,但是你怎么离开娑婆世界的,就是空性的法,这个就很重要了!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有三种选择、三种思考离开娑婆世界:
第一个,最不好的方式,就是从无常、苦空无常的执取而离开娑婆世界。无常苦空没有错,但是你因对娑婆世界是一种坚固苦谛的执着而离开娑婆世界,这个人的后遗症最严重,因为你对因缘法是极度地排斥,而所有波罗蜜的成就,都没有离开人世的因缘,所以从无常切入的这种空性的执着,是最麻烦的。
第二个,直接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缘起性空。因为它是因缘生,娑婆世界是借来的,它是缘起的,你跟善业借来的,你会快乐;跟罪业借来,你会痛苦。所以既然是假的,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追求天上的彩虹,因为它是假的,暂时的,所以从空性的角度——因缘性空而离开娑婆世界,这个人好一点。
第三个,最好的,是从心性的角度,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就没有娑婆世界,本来没有生死,那是一念的迷惑,在做梦时出现了生死,你醒过来,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而了生脱死。
那么有些人就问,缘起性空跟一念心性的空性,有什么差别?
缘起性空在判教叫作通教,通前通后。就是说,当你观一切法空时,请问你的明了的心性在不在?你观察身心世界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然后,你空了以后,那个明了的心性有没有空?
如果连明了的心性也空,那是断灭,那你就通前,就同于阿罗汉的灰身泯智的偏空涅槃,你把明了的心性也破坏了。如果你观一切法空,只是空掉遍计执,没有空掉依他起,你是空掉心性的那个执取,那个我法二执的执取空掉了,把那个心性里面的灰尘空掉,但是那个明了性没有空掉,就是无住,然后生其心,真空妙有,入一念心性中道实相,就差在这里。
所以你在操作空性时,这个很关键!诸位!如果你现在还活在离苦得乐,还在追求人天福报,你根本就没有什么善根可言,那就不说了,但是当你开始修空性时,佛法承认你开始有出世的善根了,你在修空性时要注意,你是怎么修的?比方说,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净土法门也是这样,你怎么样厌离娑婆的?你是用什么道理来说服你厌离娑婆?这个地方也很关键!也就是说,从整个佛法的角度,你必须要先站在实法来操作权法,叫作为实施权,是这样概念。
丁二、辨八教观法
。分二:初、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今初。
戊一、化仪四教
分二:初、
明教相。二、
明观法。今初。
己一、明教相
分四:初、四教自性。二、部中用教。三、顿渐相融。四、兼明秘密不定。今初。
我们再看丁二、辨八教观法。
前面的五时,说明众生在学佛法当中权实的差别,这以下讲到八教的差别跟它相应的观法。这个地方分两段:一、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
我们先看第一段,化仪四教。
化仪四教当中分成两段:初、教相;二、观法。
教相当中分成四段:一、四教自性;二、部中用教;三、顿渐相融;四、兼明秘密不定。
庚一、四教自性
我们先看四教的自性,就是化仪四教的自之体性。
我们先把第一段念一遍:
化仪四教说。顿有二义:
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
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
在天台宗讲顿跟渐,跟前面的五时不太一样了。五时是把众生的根机分出来,众生的根机真的有权教的,有真实的;有方便的,有圆满的。一旦谈到顿渐的时候,他们都入圆教了,就说你经过前面的五时,你已经入一念心性了,只是说在操作一念心性时,有直接了当跟一种次第的修学。所以一旦讲到顿渐时,这个人都已经入圆教根性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概念。
顿有两种概念:第一个,顿教部;第二个,顿教相。
顿教部指的是一部经典,某一部的经典,比方说《华严经》,叫顿教部,顿教部当然只是《华严经》;顿教相是就着经典里面某一段的经文来说的。
顿教部就是说,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局限在华严。就是直接开显真如本性的思想,这个就是佛陀在初成道时,为大乘善根所宣说的《华严经》,没有经过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的过程,直接开展一佛乘思想,这个只有《华严经》才有。
顿教相在很多经典都有了。比方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
我们把顿教相解释一下,这个我们可能运用得很多。
第一个,信解。我们先看生佛体同。生佛体同就是佛陀教化圆教人,先建立一个信解的概念,你先理解而相信。这个信解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从我们众生打妄想的心中,把这个妄想的影像先拨开来,回归到一念清净的本性。
我们虽然由于妄想产生一种自我意识的概念,我们不可能马上消除它,但是你可以先跟它保持一个距离,就是不随妄转。佛法的意思是说,你没办法消灭它,但是你可以从根本上先否定它。佛法认为,因为你肯定它,所以让它的势力更大;因为你承认它的存在,默认它的存在,所以它才会有这么强大的势力。
就是说,断烦恼之前先否定烦恼的存在,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不断地暗示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管你烦恼有多重,你要每天把心归零几次。
我们现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忘知来时路。我们经历过太多的人生经验了,而每一个经验都留下一些影像,然后我们就抱着影像不放,弄得我们认为自己业障深重,最后结果是果然业障深重,这个很麻烦。就是说,业障深重没有错,但是你自己不能执着你业障深重。业障要先否定它,就是达妄本空,它不是你原来的东西。
那什么是你原来的东西呢?你原来的东西,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心性,一念清净的本性,这是你原来的东西。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这种概念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
只论本体,不论因缘。就是说,众生的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把业障深重拨开来,佛陀的心虽然万德庄严,把因缘所生法的万德庄严拨开来,我们首先要跟佛陀找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念的心性。想办法跟佛陀先有交集,这是第一个概念,叫作信解。相信你打妄想的心从本性来看,跟佛陀是没有差别的,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行。信解行,性修不二,开始起行,历练了。性修不二的概念就是称性起修,就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修习万法,一心万法。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印光大师有一个弟子,这个弟子是一个做官的,有大资粮的。这个做官的弟子,有一天他来到了印光大师的茅棚,来参访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请他喝一杯水,他喝水后,就把多余的水倒掉了。印光大师就诃责他说:你有多大的福报这样折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