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甲三
、
随文释义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我们讲到甲三,随文释义。
天台《教观纲宗》,我们这次共有五大科。第一科是法脉传承,第二科是修学宗旨,这是第三科。
前一科的修学宗旨,主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开出了很多的法门来摄受不同的众生。那么佛陀施设这么多法门到底目的何在?什么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当我们在修法门时,要明白到底佛陀的本意是什么。
按照天台宗的说法,佛陀所施设的法门,不管拜忏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一个重点:就是启发你内心的觉悟。因为内心的觉悟不启发,你就很难产生自我改变。当你的心是颠倒时,佛法是救不了你的。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来自于内心的自觉,你自己愿意改变,才会彻底地去改造身口意,去改变生命的相貌。所以整个佛法的施设都是在开方便门,重点在于示真实相,让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你自觉,从而产生生命的变化。
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呢?天台宗的判教,藏、通、别、圆四教,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人生的三种缘起:
第一种是业感缘起。业感缘起的意思就是说,人生只有一种力量在主导我们,叫做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从业感缘起当中,我们会得到两种启示:
第一,我们对于生命的结果会产生接受,认命,这很重要。人生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这是事实。有些人付出少,得到很多;有些人付出很多,却得到很少,所以从今生来看,人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凭什么生长在富贵家庭?有些人为什么生长在贫穷家庭?所以因缘法有很多差别的现象。
当你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时,作为一个佛弟子,你的心会平静下来。一个人能够顺从因缘,这很关键。只要你心不平,你就会因为过去的过失,把今生也破坏了,因为不接受过去的果报,你就会犯另外一个错误——由于前生的错误引生今生的错误。所以佛法意思就是说,前生的错误到此为止了,stop(停止)!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业果的思想,会让我们整个错误产生一个止损,就是过去的错到此为止,今生无论怎么样,我全盘接受,但是到此为止,更莫造新殃。
所以,业果思想有一个好处,会把过去辗转的错误到今生画一个停损点,这是业果给我们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不是让它不断地辗转相续。这是第一种,我们接受果报的态度。
第二,从积极的角度,你知道人生是可以规划的。
如果你羡慕哪一个人,其实你也可以去创造。每一件事情都有因缘,你想做大国王,想做大富长者,这都有因缘。你可以今生去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来生。所以从一种创造未来的角度,你会知道今生要做什么,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所以业果的思想给佛弟子一个非常好的引导:面对果报,你是什么态度;面对因地,你是什么态度。
这是让一个菩萨面对今生因缘的一种基本概念,当然佛法的意思不能只是解释安乐。离苦得乐这个概念,只是佛法的基本诉求,佛法还有更高的解脱跟菩提的概念,所以从业果缘起,就必须提升到赖耶缘起。
赖耶缘起认为,人生不是只有业力决定的,而是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业力;一种是你的思考模式,即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以到了赖耶缘起时,你会发觉,业力不是那么地坚固,你是可以做一些调整,可以在你的管控当中。从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系统提升到祸福由因,改变在缘,有些罪业可以透过你一个美好的思想,把它降到最低。
比方说,一粒种子,它要从一粒种子变成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矿物质、水分的滋润跟激发,它要有一些助缘。所以虽然有业力,但是你可以修无分别智,你只要不去攀缘它,这个业力会降到最低。比方说你跟某人的业缘不好,你就少跟他互动,这本来就是可以接受的。就是说,你透过第六意识的无分别智,可以把今生的业力降到最低。
当然更重要的是,净土宗带业往生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赖耶缘起。就是说,虽然你过去生有无量的业力,但是只要操作得当,可以让你所有的业力全部沉淀下来,可以透过你第六意识的作意,让某一个业力先得果报,你是可以做得到的。就是说,我把三界的忆念整个断掉,把净土的忆念不断地串习。虽然我阿赖耶识里有往生的业力、有娑婆世界的生死业力,但是第六意识扮演主导的角色,我可以选择让哪个种子浇到水,哪个种子不浇到水。我当然不可能让种子消失掉,因为因果的道理是不能破坏的,但是我可以控制让哪一种业先得果报。我只要先到净土去,再回入娑婆,那么我就是法身菩萨,有自在力,什么业都可以承当。
所以这种思想就比业感缘起更加的圆满。原来祸福是过去的因地,这不能改变,但是改变在缘,透过第六意识如理地思惟,你可以把过去的业力重新整合,你可以控制让哪一个业得果报,哪一个业暂时让它处于睡眠状态,这是可以做到的,你对生命的主宰性就更强了。这是佛法开显的第二层道理。
佛法最高层的道理,就是心性的道理。从业感到心识到心性,到了天台宗法华涅槃的思想,它就不谈业力的问题了,它认为你这个基础都做好了,它开始谈到心性迷悟的问题,所谓的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所以佛法的因缘观是三种因缘观:业感、心识跟心性。当然心性是最重要,因为心性直接影响到你成佛的快慢。心识,唯识学它强调业力的管控;业感缘起强调断恶修善,它认为你要认命,业是没办法改的。
按照这样的思考,这三种因缘观好像是独立的。天台宗的圆满来自于它根据《法华》的一佛乘思想,把业力、心识跟心性成功地串起来,而提出了一个理观跟事修的概念——就是权实二法。心性是真实义,前面两个是方便义、方便门。
也就是说,在天台的思想,一个学佛的人,你怎么能够在修行当中,一方面顾到离苦得乐,一方面顾到菩提的增上,它提出的概念就是:理观——内观真如;事修——外顺因果。就是说,一个佛弟子,最圆满的操作就是,你在修行之前要安住你的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心,要不断地提升你内心的心性的觉悟,告诉你自己,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内观心性,唤醒你真如的功德,自性的加持力;第二个,你不废事修,该拜忏拜忏,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也要注意业力的问题。
所以它这种理观、事修的带动,就变成了是一种理观带动事修,这种思想合乎《法华经》的大白牛车——一佛乘的思想。就是说,不管修什么法门,请你在这部法门车子的前面安装一头大白牛,力量大、走得又快的大白牛。你只要透过这种思想,把心性觉悟的理观放进去,你念佛、持咒、拜忏,会让你所有的法门产生日劫相倍的效果。这个就是《法华》的思想。就是说,你平常修什么法门,不用改变,但是加上智慧的观照,会让你每天所修的法门,修一天超过修一劫,这个就是学习天台教观的好处。
了解这个系统以后,对你所修的法门有广大加分的效果。这叫做《法华经》所说的师子奋迅三昧。你跟同梯的同学,你们有相同的烦恼,相同的障碍,但是你的进步会比他快,因为在修行时,你的引导力太强了,调伏力太强了。
所以成佛之道的快慢是不决定的。不是说你拜两百拜,我拜一百拜的佛,你就比我高明,不是这个意思。事修不足以论断一个人的成败,那只是说你的善业力、资粮力比较强,我的资粮力比较弱,但是资粮力的关键是前面那条牛,你是用牛来拉车,还是羊,还是鹿,这个乘到彼岸的速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天台的思想就是说,不管修什么法门,你的心理素质很重要,你的心态很重要,因为它会决定到你最后的成败、最快速的结果,这个就是整个天台的宗旨。就是说,你在因地上必须有一个圆满的观照智慧,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有些东西一开始就要圆满;有些东西你可以慢慢来。就是理观要务求圆满,你必须跟佛陀站在同一条跑道,因为这牵涉到种性的问题,不容许有任何差错,在思想上一差错,最后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但是,事修尽力而为就好,因为事修可以慢慢来,至少你的跑道对了,你找到了成佛之道,到目的只是快慢的问题。最怕的是你跑道跑错了,你跑到人天跑道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能得到有漏的果报。
所以在天台的教法中认为修行有些东西你可以慢慢来,随缘尽分就好,不要强求;有些东西非常急迫,就是理观的智慧——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很关键。如果今天你的持戒、你的拜忏等所有的修行,整个思考的平台永远停留在:我这样子做对我会有快乐的果报。那你的跑道就是人天乘了,因为你所有的法门都会归到业力,业感缘起了。就是你做什么都往业力去会,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心里很清楚:我就是希望远离痛苦追求快乐。那这样子,你的档次就不高了。
你所有的法门都是会归到空性,那你就趣向涅槃了;你所有的因缘都是为了往生,那就趣向往生;你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成佛,那是大白牛车,你不但能够离苦得乐,能够往生,你还会快速成佛。所以你的目标越远,对你是越有利。但是事修不要强求,你有多少时间就做多少功课。
所以在整个修学宗旨中,它以实法来带动权法,实法是不容许有差错,权法那就各取所需,你喜欢什么法门就修什么法门,权法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实法却有明确的规定,这个就是整个天台宗的修学宗旨。
你把这个概念理清楚了,我们就有资格来看五时八教了,到底哪些是真实的,要把握的;哪些是方便的,可以随缘的。
我们看甲三的随文释义。
这个地方有三大科,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入文分三,这个“文”就是蕅益大师所编辑的《教观纲宗》,一共有三大科:
第一科,序分。先简单地标示佛祖所列出的教观的大纲,先把什么是教,什么是观,它的大纲先标出来。
第二科,正宗分。详细地说明五时八教的教法,跟它的观法的差别相貌。
第三科,流通分。就是为什么要讲五时八教呢?目的就是要示偏指正以防非。就是说,我们心态上应该怎样修行才是圆满的;你透过这种方法,你就知道是不是产生偏差了,可以随时作调整。五时八教就像一面镜子,你透过这面镜子才知道,你哪里没有整理好,再做一些自我调整。
乙一、
标示佛祖教观大途
,分二:初、明教观该摄
。二、标教观旨趣。
丙一、明教观该摄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标示佛祖教观大途,分两科:先看教观该摄,再说明教观的旨趣。先说明教观之间互相的含摄,再说明教观之间各别的差别。就是教观是互含互摄的,教中必须有观,观中也必须有教,这两个是不能切开的。
我们先把本文念一遍。
蕅益大师在讲教观之前,把教观之间的定位先说明。说十方诸佛跟历代的祖师,这些都是大成就的,内心有大功德的,他们宣说了很多法门,简单地说可以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观法。
什么叫教法呢?就是圣人被下之言,就是佛祖所安立的种种名言;观法就是秉教修行之法,我们凡夫依止教法而生起观照的智慧。
教观这两个字涵盖整个佛法的修行内涵,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跟祖师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呢?不是他一天拜三千拜成就的,而是他心中有一个道,他觉悟到一个宇宙间的真理。这个真理当然不可能是业果,至少是空性,要嘛就是真如(就是心性),这两种其中一种。但这种道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他在世时,你有本事亲近他,他会用各种方法来启发你。但是祖师跟佛陀要入灭之前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把他所觉悟的道要传给后人,虽然不可说,但是只好勉强地去说了,就施设文字。
比方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里有道法。虽然是教法,但是“道”含摄在语言文字里面。我们凡夫去思惟、去观照这十个字时,以教观心,它就能够把文字的道法传到我们的心中,点亮我们的光明,让我们也产生道法。一个是佛陀的行,他是有大智慧、有道法的行;一个是我们凡夫颠倒的行,这是有落差的。但是佛陀施设教法以后,我们用观法来吸收教法,透过教、观的两座桥梁,就能够把佛陀的道法转移到我们的心中,变成我们的道法。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大自然间有很大的能量,牛需要大自然的能量,但是牠不能直接去吸收,那怎么办呢?要透过一座桥梁叫草,那么大自然这块土地上的矿物质、水分、阳光,就把草给酝酿出来,所以草就含有大自然的能量。这条牛去吃草时,经过牠的咀嚼消化,就可以把草的能量转成牠身体的能量。
所以大自然的能量到牛的身上,要两个过程:第一个,大地要长出草;第二个,牛要去咀嚼消化它。也就是说,大自然的能量变成牛的能量必须有“草”跟“消化”,草就是教,去消化草就是观。佛法的道理也是这样,佛陀要把他内心的觉悟传到我们的内心,也是需要教观这两个过程。
那么“教”跟“观”到底它们两个扮演什么角色呢?“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
如果只有观而没有教,那可能会有偏差。你学佛以后不看教理,就开始闭着眼睛修打坐、拜忏、念佛,那么这样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走入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走上了向外攀缘,追求感应神通,这是最糟的结果了。因为没有学教理,你就不知道佛陀这个教法是让你观心的,你不知道往心中去会,反而向外攀缘,当然产生错误。
第二种就是不圆满。这个法门的功德本来很大,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太小,结果你不能把法门的功德启发出来。所以这个“观非教不正”,就是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圆满。
“教非观不传”,你懂得很多教法,但是你没有实际去修观,这个教法也不能弘传久远。因为你只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没有得到胜解,你心中没有道,你就不可能把这个道传给别人。所以有些人讲佛法很空洞,因为他自己没有消化;即使有消化他讲给别人听,那个话也很空洞,道味太薄弱,就是教非观不传。所以教观这两个是缺一不可。
看总结:“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你只有教法没有观法,那么这样就很难得到好处了;但是有观法没有教法,这样就危险了。
有个修行人,跟着他师父修了五年的时间,有一次问他师父:师父,我跟你修了五年,好像都没什么进步,内心的觉悟也没什么增上。他师父说:你哪里有在修行呢?你白天打妄想,晚上睡觉。就是说,你学习上师的开示,但没有用他教的教法去观心。
在《楞严经》说,你以前用攀缘心去了解世间法,当你学佛时,你还是用你过去的习惯,还是用攀缘心来研究教理,把它当学术研究,那这个教法还没有跑到你的内心去,它当然不可能产生道。所以“有教无观则罔”,你没有明白这个教法是让你用来观心的,是调内心用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跟观缺一不可,但是从初学者来说,你先要有教法。就是说,你即便有教无观,至少你不会有差错,过失还是比较轻的,大不了就是没有真实义。但是你有观无教,这个非常可怕!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完全不看教理,如果他不修行还没事,他越精进越可怕!所以一个人车子开得很快,在高速公路他的技术不好更可怕,他开慢一点还没事。但是,如果你对佛法的缘起观完全不了解,一旦加行下去,一出差错谁都救不了你。
所以教法是正见,由正见产生观照的正念,有正念才产生调伏。但是在基础上,先建立正见才有所谓的正念。
丙二、标教观旨趣分三:初
、
标列教观
;二
、
教观归趣
;三
、
小说推荐:《十九世纪女裁缝》《沧澜道》《变身齐天大圣,觉醒七十二变》《灾变卡皇》《炮灰男配的人生(快穿)》《万人嫌假少爷重生后》《山海提灯》【三七书屋】【复活小说网】《噩梦使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