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去有风的长城边》最新章节。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
自古民间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
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然属于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作为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其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还出现“立竿无影”奇景。“
夏至,是夏三月里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馆,是二十四节气馆位于蕃秀部落里的第四个节气馆。
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夏至日,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自古以来,一些地方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比“冬九九”适用范围更广的是“夏九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小暑,是夏三月里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小暑馆,是二十四节气馆位于蕃秀部落里的第五个节气馆。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素来还有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在过去的南方之地,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是人人吃尝新酒等。
“食新”便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祖先保佑风调雨顺。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方之地,有着头伏吃饺子的传统。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也象征着福气满满。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万物极尽丰盈。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大暑,是夏三月里的第六个节气。
大暑馆,是二十四节气馆中位于蕃秀部落里的第六馆。
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
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气候的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常有台风。
大暑时节里的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也成长的最快。
自古以来,民间有在大暑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
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在萍窑洞老村,有个名叫舒然亭的凉里,每逢这一时节,就会有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萍窑洞新村建成搬迁后,这一习俗也逐渐被许红枣传承下来。
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就是“防暑”和“祛湿”。
伏香,大暑节气的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大暑这一天还有喝暑羊的习俗,也就是羊肉汤。
经过紧张的夏收劳动,人们非常疲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汤。
大暑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时节。
人们有茶余饭后斗蟋蟀取乐的风俗。
大人会先带着小孩到田野里抓蟋蟀,然后到大树底下玩起斗蟋蟀的游戏,十分有趣。
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节气,也叫“半年节”。
一家人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会聚在一起吃“半年圆”。
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大暑和小暑时节,天气酷热,还有在大暑前后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
天才一秒记住【七零文学网】地址:70wx.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