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选择家人,建立自己的家庭
一鹤舞清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零文学网70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次根本没考虑过。
其次,有一些学生会准备出国,他们会开始认真准备托福、雅思成绩,准备考gre,或者去参加一些体育竞赛、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简历弄得丰富多彩,符合欧美大学的招生喜好,再去自己申请国外的学校,或者找中介帮忙办。
去国外读书,总的来说费用很高,除非能申请到全奖。就算奖学金可以覆盖学费,生活费也是巨额的支出。
这条路线,不是非常有钱或者非常优秀,也不用想了。陈丽婷也没有考虑。
最后,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走传统高考路线的。老老实实自己考试,老老实实报志愿。如果考到特别优秀,能接到一些名校招生组的电话,那就算是在本路线里非常成功的了。
陈丽婷就是坚定地选择了高考路线。没办法,她没有更多的精力或财力另辟蹊径了。能把课本知识吃透,参加高考争取考好点,就不错了。
在高二大家都人心惶惶,纠结到底要走哪条路线的时候,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陈丽婷坚定地选择了理科班,进入了理科重点班。幸运地跟叶鲲鹏继续坐了同桌,在高二上学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考到了班级前十五名、年级前六十名的位置。
仍然是并不亮眼的名次,除了班主任单独叫她谈了一次话,其他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但只有陈丽婷知道自己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如果高考也能保持这个在省重点的名次位置,足以考到全国最顶尖的前五所大学,超过了她之前高考的水平,她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心,甚至觉得就算前两所大学,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人就是这样,境遇越好,对未来越乐观,越有动力奋斗。
很多人都说,你看他那么幸运,还那么努力;那么有钱,还那样奋斗。其实这话说得就不对,并不是越穷的人才越爱奋斗,并不是遇到越多的困难人才越喜欢努力。
每就算陈丽婷每次考试,只比别人,或者只比之前的自己成功了1%,那她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很好的经验,体会到一些成功带来的良好感受。而这种体验,会强化她继续努力的决心,因为她知道怎么做才会更容易成功,怎么做才会体验到下一次更好的成功。
所以,越成功的人,越有动力继续努力,因为他们曾经得到过。
每个人也都需要有一些幸运的境遇,一些无条件的爱,来提升她的配得感。
有的人因为长期处在被打压、被摧毁的环境下,即使遇到了好事,也忍不住会想:“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轮得到我?我配吗?”从而因为不自信、懦弱产生了不配得感,白白让大好的机会溜走,或者根本没胆量去争取更好的东西。
一次次的考试都在进步,虽然名次提升缓慢,但只要在变化,就说明陈丽婷做对了很多事。她会继续研究怎么样才能继续提升。她有过成功的体验,就会有这样的耐心。
而这一次她为自己选择的家庭,在跟干妈和晓纯相处的潜移默化中,她觉得自己可以去争取任何机会,自己配得上任何好的东西。
哪怕争取不来,也没有什么配不配的。
top2的学校,以前感觉远在天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考上,985跟清北的差距,感觉比人和猴子的差距都大。每个人看到清北的学生都会侧目,不自觉地投过去羡慕的眼光;每个单位听说有谁是清北毕业的,大家都会单独拿出来讨论下。
陈丽婷曾经跟清华和北大毕业的学生都共事过,两个学校毕业的人都是很好的员工,但又略有差异。
北大毕业的同事,一开始看不出是名校毕业的,穿得很朴素,如果不是别人额外透露,你猜不到他们是北大毕业的。他们没有那种一来就要卷起来的气质。相反,很多人感觉有点吊儿郎当的样子,好像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尤其对升职加薪没有那么热衷。但交给他们的工作,都完成得很靠谱。
偶尔深入交流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对很多事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一些固执的坚持、有一些小众的爱好。总之,蛮自我、蛮独特的。
清华毕业的同事,周围会没有人不知道他是清华的。这个信息一定会被所有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就陈丽婷遇到的那几个同事,会格外自信、走路格外抬头挺胸、跟别人吵架格外理直气壮,更符合一些人对名校生的刻板印象。而接触后就会发现,他们真的有骄傲的资本。他们思考的速度之快、对专业技能的钻研之深,都让人觉得“不愧是清华的”。
当然,以上印象仅仅来自于陈丽婷本人认识的不到十个清北同事。样本量很有限,说明不了太多问题。
但她还是从这些同事那里获得了重要的信息。
本来,陈丽婷以为清华的理科比较强,北大的文科比较强。她曾想,要是她继续上文科,能考上北大就好了。后来从同事那里了解到,北大的文科、理科都很强,清华的工科比较强。清华人称五道口技术学院,就是因为有大批量非常优秀的工科院系。
重来一次,陈丽婷既不想学文科,也没有那种科研的精神学理科。感觉大学学工科,加上她之前的文科经验,后面的职业道路会更好走一点。
也就是说,清华会是她更理想的目标学校。
曾经远在天边的学校,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目标,在陈丽婷高二上期末考试进入班级前十名、年级前三十五名后,她有点想要争取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