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魏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商量。
一边讨论着关于他的入学事宜,除去缺失的束脩六礼,大伯母和三叔母还给他增添许多东西,像是书袋和新衣服之类的东西,差点儿导致他爹和阿爷又被说了一遍。
另一边,魏家人则讨论着在县上租房的事情,因为考虑到家中前后剩余仅有四两来银,所以魏家人选择在靠近学堂的庆玉坊寻得一处短租的房子。
然后决定留他爹魏元仲在县上,一边做散工一边照顾魏平安。
六月初一。
桐乡县,庆玉坊,周夫子学堂外。
一大早,魏平安便跟着他爹魏元仲,换上新衣裳,拿起装着笔墨纸砚和蒙学书籍的书袋,来到周夫子学堂外。
两人敲响房门。
推开门的周夫子周复脸色依旧有些苍白,只是相较于前几日的模样,如今气色好看些,嘴角泛起淡淡笑容看着他们。
“原来是你们,笔墨纸砚和蒙学书籍可曾带齐?”
“夫子,带齐了。”魏平安向周夫子扬着手中书袋回道。
手里的书袋还是三叔母给他准备的,虽然是素布没什么图样花纹,但是却很厚实,针脚也是整齐紧密,一看便是用了心的。
“带齐了,都带齐了。”
魏元仲也上前,热情地将拜师礼以及正式的入学银两递给周夫子,低头弯腰,笑容灿烂,看着周复道。
“周夫子,以后这些时日我家小子就劳烦您了,该打打,该罚罚,我们家绝无怨言,只求周夫子能在学业上多多照顾一下平安。”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魏元仲知道这套话周夫子估计不知听过多少遍,但他也期望这位周夫子能在自家孩子的学业上多加照顾一下。
“无妨,子曰:诲人不倦。平安是我的学生,我自然会认真对待,时间也不早了,我便带人先进去了。”周复回道。
“好的,好的。”
魏元仲依依不舍地看着自家孩子回道,然后拍着魏平安肩膀让他跟着周夫子进去读书。
魏平安走了两步,正打算跟着周夫子进去,却看到他爹魏元仲依然站在门前,依依不舍地看着他,顿时心头一软,伸手轻轻扯了一下他爹的衣角。
“爹,我一定会努力的!”
他认真承诺道,然后才拎着装着笔墨纸砚的书袋,脚步哒哒地跟着周夫子进去。
门被关上。
魏平安跟着周夫子穿过栽种着花草的小院,经过之前谈话的堂屋,又穿过一道门,来到后院。
四四方方的院内,左右两侧各有两间厢房,此时房门大敞着,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读书的学子。
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
“我们先去拜见至圣先师。”周复温声说道,然后带着魏平安来到居中正房的房屋里。
一进屋内,魏平安便注意到中间那熟悉的孔子画像,画像上面牌匾写着“大成至圣孔子先师”,右边挂着“温良恭俭让”,左边则挂着“仁义礼智信”。
魏平安跟上周复,三拜孔子画像。
之后他便听着面前的周夫子开始给他介绍起学堂里的规矩。
“蒙学一般只有两年时间,到你们八岁左右结束,第一年主要是读书习字,第二年主要是学习声律。”
“学堂里每日都有课业作业,每月有月考,每季有季考,每岁有岁考,不过你在蒙学的丙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不过,若是两年之后没能达到学堂要求,我便不会继续收你,若是达到学堂要求,才可以继续去乙班学习。”
“好的,夫子。”魏平安认真回道。
见魏平安听完后,周复便带着他出去,然后指着最左边靠出口的厢房,也就是丙班所在的那间厢房,继续说道。
“平安,你暂且先去丙班,我要先去甲乙两班布置一下他们今日的课业,等过一会儿才来丙班。”
魏平安点头回应,直到看到周复向右侧两间厢房走去,才迈开脚步走进位于左侧靠出口厢房的丙班。
丙班的讲桌后也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四周墙上悬挂着劝学的名言。
进去后,魏平安找了一个无人的空位坐下来,将三百千和笔墨纸砚从书袋里拿出来,摆在案桌上。
悄悄环顾一圈四周,整个丙班算上他一共有二十三个人,相较于前世的班级的学生算少,但对于魏平安来说已经很多了,整个魏家村都没有这么多和他同龄的人。
因为人多,大家的案桌靠得比较近,魏平安这才发现,在这朗朗读书声下竟然也有说悄悄话的。
“这个月我娘带我去府城看舅舅,你们不知道府城有多大……”
“你这算什么,我爹这个月特地带我去我远房表叔家,我表叔那可是前年丙子年的举人,等后年再次参加会试,一旦考上,那可就是进士……”
这是后面离他不远的两个小孩。
得益于他们之间的交谈,魏平安才知道学堂五月放了田假,难怪前几日来寻周夫子时没有什么人的样子。
剩下的私语声魏平安没有去关心,因为他已经翻开了书。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在前几天魏平安夜以继日,不断熟识书中内容,直到熟记于心,虽然不能默写出前面三段的繁体版,但一口气背完前三段并默写出简体版,也是可以的。
于是他开始背起《三字经》的第四段。
不一会儿,周夫子便来到丙班。
“整个学堂就属丙班最为吵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