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关家的六零日常》转载请注明来源:七零文学网70wx.com
“你家安子呀,我前儿去县里办事儿,看到他在招兵站报名呢,今个儿是体检吧?咋地?没过呀?”
牛江还以为大哥体检没过呢。
“啊,没有。没事。老弟,你这是上哪啊?”
明子娘转移话题。
“我上草场子去买点儿草料,厂子里养的马没草料了。这不我跟木王堡熟嘛!”
语气挺得意的样子,四五百人的大厂,能被派出来办事儿,那说明他受领导器重呗。
“屋里歇会儿,吃了饭再走吧?”
明子娘就邀请他到家里坐,以前他也没少到明子家蹭饭吃。
“不滴了。今儿着急。赶明儿有功夫地吧。”
牛江没多停留,骑上自行车走了。
明子娘转身拿着豆角筐就进屋了。
“明子,去,把你叔叫回来。就说我有急事儿。”
娘进屋就开柜门儿找外出的衣服,一边儿叫明子去地里叫爹回家。
明子正放暑假呢,哥哥姐姐们都跟着上地了,就她和明子娘还有姥姥待在家里呢。姥姥在打麻绳,明子在做功课。
“咋了,婶儿?”
明子一脸懵圈,怎么出去摘个豆角,回来就跟房子着了似的。
“你大哥要当兵去,我得去给他抓回来。”
明子娘边说边换衣服。
“啊?当兵不是挺好的吗?为啥不让大哥去啊?”
明子更懵了。
“那可不行,你大哥那体格儿,能吃了当兵的苦吗?我可不能让我大儿子去遭那个罪去。”
明子娘可有理了。隔壁于家的大儿子去兵三年多了,一次都没回来探过亲,写回来的信里都说训练得苦。
明子默……
就没有这样地,您这心疼儿子,也不能不让他上进呢。回家种地就好了?
“快去啊,愣着寻思啥呢?”
明子娘看她还不动,又催她。
“婶儿,我觉得,当兵真挺好的……”明子还试图再劝。
“小孩子家家的,你知道什么,快点儿去给你叔找回来去。”
明子娘瞪眼。
“好吧……”明子见劝不动,只好去找爹,希望路上爹能劝动,或者,见到大哥的时候,大哥能说动她吧。
然而,明子想错了,娘不同意大哥当兵的想法非常坚决。他们到县里的时候,大哥的体检结果都出来了,大哥是合格的,当兵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到底还是让娘给拉回来了,死活不同意大哥去当兵。
士安大哥是个孝子,看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舍不得他遭罪,只能算了。
那就回家种地吧……
者有话要说:曲折吗???这就是人生啊……
还有,并不是家里人人婚事都不好啊。目前为止只有大姐结婚了吧,而且大姐婚后过得很好啊,哪里不好了?
二姐的婚姻确实曲折,但是跟三姐比,真不算曲折……
我不能剧透,只能说,人生没到尽头,谁就能确定别人不幸福?
明天见
第34章三姐订婚
在高官屯和木王堡之间有一片宽扩的荒地,长有几十里,宽有十几里。高官屯的人都叫它北大甸子,当初明子的原身死的时候,就是被扔在北大甸子上的。
那北大甸子上,有一片上百亩大小的草场,早些年专门到内蒙买的草籽种出来的,是木王堡大队和前山大队共用的草场,专门用来放马的,也提供两个大队牛马过冬的草料。外面人想到草场里打草料是不行的,除非花钱买。
这样的话,若大的草场,就得有人看着,要不然,总会有人偷偷的去割草。木王堡和前山大队各出两个人看草场。
这样的活儿,向来都是有伤残的,或是年纪大点儿的人干。前山大队之前看草场的老张头儿岁数大了,干不动了。明子爹娘就想让士安大哥去看草场,活儿轻省,不累,然后再看看能不能找到别的工。
刚好,前年,木王八因为一直不得人心,前山大队的社员们怨声载道,公社把他调到镇里供销社去了。现在的大队长叫范连举,是明子娘拐了八百个弯的表弟,自打来了前山大队,只要到高官屯,就必然是明子家接待,关系向来不错,算是能说上话的。
明子爹娘某天晚上去找了范队长,不久,士安大哥果然得到了看草场的活儿。草场上原本有两个小土房,一个大队一个,住两个人。前山大队另一个看草场的是个瘸子,姓杨。他见士安大哥年轻,就想坑他一把,天天晚上不让士安大哥睡觉,总让他去外面巡场子,大哥刚开始看他又瘸又是前辈,他说什么,就照办了,后来发现,他是熊人。就跟他理论,然后,两人就分开了,一人看一半儿。
士安大哥就在自己看的这一半儿草场子里搭了个草窝棚,大夏天的,也不冷。小文哥正好在放暑假呢,就总去陪着大哥一起。再加上家里养了五六年的大黄狗,倒也一直没出过什么事儿。
秋天开学的时候,明子跟学校申请,跳级上了初三。严老师老大的不乐意,还特意做了次家访,来家里哪明子娘好一顿做思想工,希望明子稳扎稳打,把知识学牢。明子娘都被说得心里没底了,还是明子再三保证,如果上了初三考试考出全班前十名了,就回去读初二。娘才信了她的话,同意她升到初三。
这下子,年纪最小的明子反而成了家里还在读书的三个孩子里年级最高的了。
小哥上学之后,草场就剩下大哥自己看着了,原本家里还不放心,爷爷有时间的时候,还会去看看,一直到秋收,也没出什么事,才放下心。
中秋节之前,隔壁于家的大儿子于爱军从部队回来探亲,当兵三年了,第一次拿到探亲假回家来探亲。因为是邻居,又多多少少能论上点儿亲,明子家几个比他小的就叫他大哥。于爱军部队有补助,回来给两个弟弟还一人带了一身旧军装,两个小子美得不行,天天穿着到处显摆。给家里人也都带了礼物。连明子家和八爷爷家,还一家得了一盒黄桃罐头呢。
八月十四,各家准备过中秋,也没啥可准备的,吃肉啥的就别想了,不过是买上两斤五仁馅的月饼,就算是过节了。
今年于家的中秋节不一样,除了没有供家谱放鞭炮,那就是当春节过的。于爱军说要去兴隆镇里给几个妹妹买花布做衣服,家里不让他花钱,他非要去。过来跟明子家借自行车,正好三姐在家呢,就跟明子娘说,让三姐跟他去一趟供销社,帮着参谋参谋。因为从小就是邻居,也算是一起长大的,彼此都很熟悉了,明子娘就让三姐跟着去了。
八月十七,单家的大伯就来明子家给三姐说媒。
“他叔,他婶儿,你看,这于家军子过两年儿退伍了,国家包分配个工,这以后过了城,就是吃红本的人了。三闺女念了这么多年书,跟了他,也不算埋没,到时候在城里再找个工,不也算是离了苞米地了嘛!”
单家大伯说的挺诚肯。
“他大爷,你说的是哪个于家啊?”
明子娘就合计,附近的屯子有哪家姓于的有孩子当兵,还叫军子的。
“还能是哪个于家啊,你们家东院于家呗,孩子他二姑家。”
“啊?你说于爱军啊?不行,那可不行。三闺女前面跟高章那事儿你也知道,这一个屯子做亲本来就不好处置,原来我寻思着,三闺女老实,性子又慢,想放在眼跟前儿看着,现在看,是真不行。这头一回本屯子做亲都秃噜扣了,再整二茬事儿?成啥了。不行。”
明子娘一听是隔壁于家的于爱军,头立刻摇得拨浪鼓似的不同意。也是高章的事儿,给家里造成的阴太大了。高章现在在兴隆镇砖石做专职木匠,挣得不少,媳妇儿也早就娶回家了,儿子都快百天了。还时不时跟家里找茬呢。
“那有什么地,他家不行,不代表于家也不行啊。他二姑父那人你们也知道,当过兵的人,讲究儿,肯定不能差事儿。再说了,两个孩子年纪也合适,过上两年军子退伍,正好到结婚的年龄,多好的事儿啊。”
“不行,可不能再找一个屯子的了。”
明子娘还是不同意。
之后一个星期,于家动用了十几个说合人,从高队长到范队长,再到关家的各种能说上话的亲戚。一心八伙儿要做这门亲。明子娘这才知道,就八月节之前三姐跟着于爱军去了一趟公销社,于爱军就对三姐动了心思了,回到家就跟家里提了想跟三姐订亲的事儿。三姐也是于家看着长在的,都知道她是个厚道的老实人,再加上关家的门风,于家长辈就觉得可行,这才找人说合。
三姐这头儿还啥也不知道呢,据说一路上就听于爱军说部队里的事儿了,她都没说几句话。她是啥感觉也没有,也不知道于爱军怎么就看对眼了。
明子娘从来也没指望过三姐能有啥感觉,用她的话说,三姐那神经,得有大缸那么粗了,能觉查出来啥才奇怪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