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趁着村里有人赶驴车出去,也坐着顺道去了王小妹的家。
两个村离的不远,进去找到王小妹,在屋子里扒拉一个凳子,一屁股坐在王小妹旁边,话语里带着埋怨“儿女都是债啊,你大哥生病了,你大姐那个狠心啊,不管不顾的。”
王小妹扯扯嘴角,看了王老太一眼,又移开目光,专注于手上的活,给孩子一针针缝补衣服,没搭腔,静静的让她唱独角戏。
她可不是大姐,王老太说什么就是什么,她老早就看清了,她这个妈心里眼里就只有那一个儿子。虽然现在大家都偏心儿子,但是像王老太偏心到骨子里,六亲不认的,是独一份。
也就大姐傻,对她一心一意。
“我也不求你什么,只希望你劝劝你大姐,现在我的话就像是放屁,她是一点都不听了。”王老太看着默不作声的闺女,知道拿她没办法,这样说道。
虽然不知道大姐家发生了啥事,心里知道怕不仅仅是大哥的事,但王小妹还是回道“嫁出去的闺女哪里好管娘家的事,更何况这还是大姐她的家事。”
“妈,您就别再折腾了,这样下去,早晚会有苦头吃的,十里八乡的,你出去打听打听,哪有出了门的闺女把老娘接到家里养老的,更别提大姐这几年对您是言听计从的。”王小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讥笑。
王老太听到小闺女这样顶嘴,屁股像着了火,噌的一下站起来,伸着手指向王小妹:“你,你,你”
王小妹打断道:“妈,人啊,要学会知足。”
王老太最后还是憋着气坐了下来,想到儿子,脸上又重新挂起了笑。
“妮儿,你大哥……”
王老太在王小妹这里又絮叨了半天,看她油盐不进,也不应承。气的走了,连饭也没吃。因为时间还早,没有过路车。她只能靠两只脚走回去,把大病初愈的她累的够呛。
捏了捏僵硬泛酸的腿,迈着脚走进门,看见王桂在那里擦放了几年没动过的架子车。
“真是闲得慌,吃饱了没事干了”王老太嘟囔了一句,气更是不打一出来,径直回了屋。
王桂每天在鞋厂干一整天,别的厂里的员工像她一样的回家之后基本都是吃完饭之后歇着了,无他,真是太累了,哪有闲心干别的哟!她倒是精神满满,神采奕奕的。
因为厂子里有规定最高工作时间是10个小时,她每天干完仍有空闲,之前是下班之后回家如果有一些剪线头的小活,或者是提前给海绵垫子刷胶,也好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快点。
这几天,王桂每天晚上就她试着做手工凉皮,好在之前婆婆还在世的时候她有学过,做的还算不错,调了一点婆婆那时候教她的酱料,拌过之后,尝了一口,爽滑劲道。在如今渐渐炎热的季节,也算解暑。
王桂思量一番,心里觉得有了点底气。
刘欣欣在学校宣布可以回家的时候,背了一个小包踏上了回家的路。
包里仅装了一个水壶,水壶里装了满满的水。这个绿皮水壶还是刘欣欣爸爸在世的时候用过的,她保护的很好,一直用到了现在。
从秋水一高到小刘庄有30多公里,每天这个路段有两班车,车费不贵,只需要一元。
刘欣欣没舍得花这一元,硬是她走了四个多小时走到了家里。不是没有钱,上次王桂来看她,给她留了不少钱。而是这些年,她早已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更何况,刘欣欣对她说:“走路好,当锻炼身体了。”
十几岁的年纪,长大了,知道体谅家里人赚钱的不易。
她一路上走走停停,脚程却不慢。
停的时候她会喝口水,看看路边的杂草或者围着野花飞舞的蝴蝶,还有采蜜的蜜蜂。
走到半路,一群绵羊挡住了路。她靠边站,等放羊的婶子还有它们过去。羊群“咩咩咩”的叫,不知道是饿了,还是想妈妈了。等婶子还有羊群走远,刘欣欣也叫了起来“咩咩咩”,叫完之后,哈哈笑起来,笑声如银铃般,婉转动听。
走到自家地旁,看到有杂草,她拔了好一会,结束后,她光着脚从地里趟出来。再走到沟里拽了几片叶面大、光滑的杂草叶子,她蹲下来,用叶子把脚前前后后擦的干干净净,才穿上了放在田头的鞋子。
她接着赶路,快到家了。
刘欣欣回到家,看家里空无一人。又看向旁边墙边堆着的几捆鞋子,拿着小剪子就修剪起上面残留的线头,咔嚓咔嚓……
王桂这会在镇上中学附近摆摊,生意还不错。
她的用料足,态度好。先头两三个人打着试试看的心态说尝尝,没想到一入嘴,清凉爽口,顾客赞不绝口。小摊周围聚了不少人,这又吸引来一拨人,好多人没有坐的位置,好在家在附近,他们端着她的碗打包带回去吃。
“老板来一大份,多放蒜汁和芝麻,带回去哈,这是我的碗别搞错了”
“老板,我也带回去,别搞错了哈”
……
还有客人看了半晌,说要买她自制的酱料,说“大姐,你家的酱料味道很独特啊,不一般!”说着还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王桂忙的满头大汗,心里却乐呵。本来就是说试一试,也算是小本经营,没想到生意还不错,她一个人都快顾不过来了。
中午吃过饭刚来的时候没什么生意,还有点着急。她昨天晚上可做了不少,主要是现在天气热,怕到时候卖不出去,就折在手里了。
没想到摆摊这一片有不少住户,再加上她定的价钱也不贵,照客人说:主要是味道好。几十张凉皮没到一会儿就卖光了。
王桂收拾着东西准备回家,一边想着明天多做点凉皮去卖,一边又想今天下午是给鞋厂请假来的,一直请假也不是个事。如果再干一段时间行的话就干这个了。
老刘去世之后,村干部来到她家,让王桂她鞋厂假发厂二选一,说是给她安排一份工作。工作是村里干部看王桂家里困难,特殊照顾给安排的。王桂从进了厂的工作态度还有表现,算是没辜负村干部的苦心。
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时候鞋厂虽然不是国营单位,更谈不上什么铁饭碗,但是对小刘庄的众人来说,也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份工作足以让许多人眼热,但是村里人都知道王桂的情况,对这一决定倒也没什么异议。
后来因为厂里的效益不错,被国营单位收购了,村里人还直说:“王嫂子,你这也是公家人了,吃上公家饭了”,心里却暗自嘀咕王桂捡了大便宜。
王桂想着可以先让她妹子顶她的工,先去干一段时间,她还接着摆摊试水。
厂里有员工家里有急事,都是找亲戚先顶她的工,也是为了拿全勤奖,但是偶尔几次行,老是这样做,可是会被人说闲话,也会引起厂里领导的不满。
王桂没这样干过,加上她老实的形象和不错的人缘,这事一提也没有人多说,也没人怀疑她的真正意图,都想着她家是真有急事了。
“妈,你回来了”刘欣欣听到门口的动静,从灶房出来,看见王桂费力的拖着架子车,连忙把汤勺放在锅边,去搭把手。
刘欣欣没问王桂去做什么了,一声不吭的帮着把桌椅板凳从车上卸下来。干完之后,说了声“妈,你去屋里歇着吧,饭快好了”说着转身又进了灶房。
王桂嗫嚅的回了声“哎”,拖着劳累了一整天的沉重的脚步进了堂屋。
看到堂屋的场景之后,王桂心情复杂。
只见原本有些杂乱的地面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墙边有一小堆堆积的线头,往旁边一看,原本需要处理的几捆鞋子上的线头已经被修剪的干干净净,一捆一捆整整齐齐的叠放在一起。
而堂屋中央的的一块四方木板上铺满了一个一个的海绵垫,有几百个,上面有明显的胶迹,看着已经快干了。
王桂怔了怔,随后捂着脸,眼泪不住的沿着指缝流。她大喘着气,低声哽咽,心想:“王桂啊王桂,你上辈子干的是什么糟心事啊。好好的闺女都被你毁了”
——
“妈,过几天快高考了,我要上大学,我成绩不错,一定能考上”
“上学,上什么学,我供你到高中已经快累掉我半条命了。”
“妈,我……”
“你别再说了,我是你妈,今天我就跪下来求求你,求你为了这个家考虑考虑,你姥姥身体不好,你大舅小姨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供你到高中毕业也算对得起你了吧,你都十八了,还要趴在我身上吸我的血是吗……”
秋水一高的老师来到刘家也劝王桂:“妹子啊,你家妮子的学习好,以后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有出息,你现在让她辍学,是耽误她的前途,孩子以后会恨你一辈子”
王桂把老师赶了出去,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哦,这个妮子把学校老师都请来给她求情了,让村里人看自家的笑话吗?说了不让上就是不让上,谁来都没用。
——
母女二人吃过晚饭,王桂嘱咐闺女留一些给姥姥在灶台旁。
刘欣欣拿了一个碗盛了不少米饭,米饭上面的肉菜堆的冒尖。把碗放在灶台旁的桌子上,又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仔细的盖上去,确保王老太回来的时候有口热饭吃。
这一段时间王老太整天的不着家,王桂知道王老太是找村里别的老太太唠嗑去了。
灶房里,刘欣欣在烧火,王桂手脚麻利的制作凉皮:水烧开之后,把准备好的面糊导入一个大的薄盘中,确保受热均匀,大概两分钟后,王桂把它放在冷水里过一下,然后轻轻的揭下,这一张凉皮就算制作完成了。
刘欣欣看着昏暗灯光下王桂忙碌的身影,张了几次嘴,才说出声“妈,我们学校老师说我可以保送,但是我想凭她的本事考大学,想去华阳市。”说完之后,她低着头,手指用力抠向掌心,像等待审判的囚犯。
王桂听见闺女的话,手里的动作停了一瞬,说道:“这些妈不懂,但是你感觉哪个好就上哪个。”她看向锅里沸腾的不断向上的水,又说道:“妮儿,学费的事你别担心!”
此时,小小的灶房里除了火柴劈里啪啦的燃烧声,还有王桂忙碌的声音,一时没了声音。
过了一会儿,刘欣欣的声音才响起来“妈,我知道你要做生意,我在学校勤工俭学这快3年了,攒了一点钱,还有你上次来学校看我给我塞的钱,我没动,你都拿去用吧。”
王桂听到这里,回了头,看向刘欣欣,坚定的高声说了句:“妈不用!你拿着花”,说罢两人便不再言语了。
这次有刘欣欣的帮忙,节省了不少时间,王桂不到八点就忙活完了。
夏天的天黑的晚,但是等王老太回家的时候也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了。她拿着手电筒,慢吞吞摸向灶房。
王桂想的没错,王老太今天大半天都是在邻居程老太太那里唠嗑,誓要把王桂的行为添油加醋的给别人说道说道。但殊不知,她们一家的事
别人心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碍于王老太年纪这么大了,邻里邻居的知道她好面子便不好多说。
邻里之间串门子没有说往外赶的道理,于是,程老太太也是被迫听了大半天的闲话。
说话间,有时王老太激动时骂王桂的话不堪入耳,程老太太面上满是不赞同,眉头皱的很高。有心想劝几句,但听到王老太自顾自的一直说,别人是一点也插不上嘴,程老太太也无力。
她心想“别人家是儿女是父母的债,刘家这是反过来。”
这王惠说了这么久,就不累吗,程老太太在内心哀嚎。
最后还是程老太太儿媳妇看不下去了,掀开门帘说“天都黑了,刘姨,这都聊了一下午了,也该饿了,知道你和我娘亲近,有啥话以后接着说,不耽误。”这才好出门送客。
手电筒的光绕着灶房转了一圈,停在桌子上的碗上不动了。
王老太在灶房看到给她留的饭菜,因为挨着炉火,还有些温热,便拿着吃起来了。她吃的时候声音不小,吧唧吧唧。在寂静的黑夜里,小小的灶房只余这点声音。王桂和刘欣欣已经睡下了,不过给王老太留了一盏灯。
吃完之后王老太抹了抹嘴,把碗筷往水盆里一撂,也没收拾,就回了她的屋子。
王老太的每日作息是:早上八九点起床,吃完给她留的饭,就拿着一把芭蕉扇出去找别人闲聊,有时候别人留她吃饭,她就不回家,到晚上摸黑回来。她一半的时间都耗在了外面,回家也就睡个觉,也就没注意到刘欣欣的回来。
第二天看到刘欣欣回来,王老太是漠视的态度,一句话没说,心想:“心情不好,这会儿懒得骂你”随后,她又是吃完早饭,摇着芭蕉扇,带着手电筒,步伐不慢的走了出去。
程老太太为此承受的太多了。
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系统它偏要做人》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