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第392章 坏了,我成校长了 (第1/2页)
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最新章节。
第392章
坏了,我成校长了
论证完察举制的必要,以及具体的推行方案之后,陈洛总算是松了口气。
总的来说,察举制属于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比起军功取仕以及父死子继要先进得多,纵使先进程度比不过以后的科举制,但更加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
就像在民主社会想要弄出个皇帝,会被抨击独裁、专制、不可理喻,属于开历史的倒车,可在生产力尚且落后的古代,皇帝的存在有利于中央集权,骤然废除,将帝制取消,只会导致天下混乱,九州分裂,地方军阀拥兵自重。
东周即是如此,相较几百年前,汉代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步,从青铜时代迈入了铁器时代,但并未发生真正的质变。
与此同理。
在汉代,知识不再局限于贵族手中。
造纸术即使已经出现了几十年,虽说作坊尚未普及到各个郡县,但纸张的成本比竹简降低千百倍,很多典籍已经被刊印出来。
只是普通百姓并不重视知识,桎梏源于思想。
就好比经过一日劳累,在华灯初上时,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家中,这个时候你是愿意打开手机点顿外卖,接着美美地刷起抖音、看起小说、玩起铲铲,还是争分夺秒地抓住宝贵的时间空隙,坐在书桌前琢磨厚重复杂的资料,为考证、考公做准备?
渴求安逸,乃人之常情。
主动地去高强度去学习新知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大部分人会选择待在舒适区,得过且过。
科举制的推行,短时间内甚至会加强阶级固化,待到时间推移,才会有寒门子弟慢慢崛起。
站在刘彻的角度,他肯定不希望困扰自己大父和阿父的问题再出现自己身上。
因此察举制,便成了唯一选择。
低头思索的刘彻,神色看不出喜怒。
过了一小会,他缓缓抬头,开口道:“伯玉,那些人最终的考核没有通过,那是将他们遣回原籍,还是让他们继续留在长安呢?”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
若是将那些征召察举而来却达不到标准的孝子、士人遣回,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告诫地方上的那些官员不可随意举荐,糊弄了事,朝廷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
但如果同一期中不合格的人数太多,遣回原籍反倒会产生不良影响。
设立专门的讲学机构,有着讲师指导负责,便于迅速提升受举荐士人的水准。
只是相应的场地开支、导师人选、讲学内容,就成了问题。
面对刘彻抛来的这个难题,陈洛静心考虑片刻,震声道:“禀陛下,我以为朝廷设立专门的机构更为合适。”
“伯玉说说看。”刘彻问道,即使早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并非独断专行的君主,只要有道理,而且不损害自己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容忍与之相悖的想法。
顿了顿,整理好思路的陈洛开口,“察举制最终能否成功,在于人心,在于举荐者,亦在于受举荐者。
察举变成了利益勾结,成了举者与受举者之间的交易。
待到受举者将来有一日又成了新的举者,又有新的受举者加入到这张关系网中。
那么官官相护的情况,必然在未来出现,就违背了今日定下察举之本意。
单纯将这些人遣返回原籍,并不能彻底切断原来的关系网,反倒会深化他们的联系。
如果在长安设立专门的学府,成为常态化的存在,哪怕这些士人暂时性的不合格,但仍旧可以允许他们在其中学习两到三年,举者与受举者的联系自然会淡化,他们感念的定是皇恩浩荡。”
陈洛所言中的构思,可谓“官学”,即官办学府。
这个概念并非什么新鲜玩意,从商周开始其实便开始出现,只是招生范围局限于贵族子弟,规模很小,现在广纳天下贤才,这座学府内的象征就完全不同了。
揉了揉下巴,刘彻先考虑起成本问题,“在长安城内建起容纳大汉群贤的学宫,那就是知识与思想的象征,不能简陋,但要是太过阔绰,里面只住着三五百人,是不是又显得有些浪费呢?”
大汉要建学宫,那断然不能抠抠搜搜,让贤才觉得小气。
可若是太过宽敞,导致大量房间闲置,似乎又显得贤才不愿出来效力,自己并非圣君。
看出刘彻的忧虑所在,陈洛趁热打铁道:“建好这座大汉学宫,在下觉得除了专门招收察举上来的人才,亦可从长安附近的百姓中挑选一批聪慧孩童培养,悉心教导,待到十余年后,他们皆是可用之才。”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这话是绝对没有说
错的。
只是现在没有推行义务教育的土壤,更没有推行义务教育的受众,但可以试着先在长安弄出这么一小块的“试验田”。
闻言,刘彻脸上略显犹豫。
原本只招收贤才的的话,每年最多就三五百人,但如果加上陈洛提议的孩童,那又是三位数起步,奔着大几百人去的。
若是单纯创办学府,那自己完全支持。
可从小开始培养一批孩童,属于完全没有先例,外加需要的时间拉得太长了,充满着不确定性。
陈洛沉声道:“陛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将孩童从懵懂无知培养成合格的官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正是有了这份不容易,他们才会念着大汉的好,念着陛下的好啊。
将来陛下颁布的旨意,这些人不会违背,哪怕有天大的困难,依旧忠心耿耿去执行。”
其实这话不该由自己在这个时间点说出,但它确确实实可以打动刘彻。
刘彻最不放心的势力是哪些?
开国功臣派、军功勋贵派以及外戚。
让他们完全盘踞官场,成了气候的话,欺上瞒下并非什么难事,而且一味地遏制不是办法,毕竟将这些人全部罢官,那该让谁来做事?
察举制的实施,能够治标。
而自己专门培养一批官吏,用起来更是放心。
吐出了口浊气,刘彻目光重新坚定,“既然有利于大汉,朕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这学宫,就这么办下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