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照顾他,同辈的欧阳修,石介等人看不起他,觉得他没有文学才华,只会理财,是俗吏。他没有恩师,没有朋党。
张方平到这时候才明白,想要实现这番抱负,只能自己靠自己,必须要当上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方能为之
可等他在庆历年间当上三司使后,陕西大战开始,整个大宋朝廷都投入到战事之中,根本无暇屯田。等西北暂时安定,想要大刀阔斧改革之时,保守党对范仲淹等人围攻不休,张方平是个聪明人,天下奇才,
机灵得很,见赵祯对范仲淹的支持不再那么坚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张方平顿时嗅到了新政要失败的气息。61
新政可能会失败,但自己不能失败,自己必须保留官位,保留权力,方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要自己还居高位,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于是他配合王拱辰攻讦苏舜钦,于是他也稍微配合贾昌朝,将两浙路运作出来一笔淮衣绢,挪用偷偷给张温成贵妃送礼,以图保住自己的权位……
陷入回忆的张方平只是来回低声的嗫嘌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焉……”
“听不见,声音这么小还想当宰执?”任守忠当即高声喝道。一声断喝,惊醒了张方平。
张方平看着眼前这个可恶的阉人,三司使的权力还是太小了,终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还被这阉人所制,终究不能放开手脚,改革大宋时弊,再造盛世。
必须是宰相,是宰执天下的宰相,方才能做到这些!
稍微苦一苦百姓,小不忍则乱大谋,代价是必要的,只要再忍一忍,潜龙勿用,卧薪尝胆,等自己被官家宣麻拜相,就能飞龙在天,三千越甲,以竟吞吴之志。
当年攻讦苏舜钦是对的,给张温成送礼也是对的,眼下给张温成修缮陵庙也是对的。只要自己能当上宰相,只要执掌天下大权,一切都会好起来。我这一路做来,问心无愧。
用李觏执掌太学那边最近流行的话来讲,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无我,不负皇宋。
凡事必有初,只要我没有忘记我的初心。那我就是对的,暂时的牺牲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只是得走一些弯路罢了。
终于想通了一切,转忧为乐的张方平如释重负,虚脱一般,将桌上的京东京西屯田方略扫到地上,疲惫的对任守忠说道。
“还是能拨出一番漕粮,为温成皇后修庙的。”
第六十一章难知如阴潜惊雷(1)
已是初冬。
朝廷中枢的诏书和卵报,早已通过各地进奏院下发到各地,御史台的御史们已经出动,起身前往河北和陕州,开始调查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以及三门白波发运使相关罪责。
漕粮加征和组建东南铁冶司,升王安石为两浙路提点刑狱的的诏书旨意,也都各自下发到了江淮转运使司高良夫处和两浙路转运使司。
而同样的,王中正也没闲着,前脚接后脚,已经动身离京,前往东南,按照苏利涉和韩琦的吩咐指引引,准备和早已到真州的常州通判方翰韬汇合。
邻近真州的运河之上,王中正焦躁不安的站在船头上,迎着凛冽的寒风无所避缩,望着天上依旧闪耀的客星,心中惴惴不安。
他年轻体壮,身材魁梧,若不是没有胡须,嗓音尖刻,不知内情的旁人只会误以为他是哪个禁军赳赳武夫。不过这也没猜错,王中正虽然是开封人,但是家里祖上是作禁军出身。
大宋京营禁军自从宋太祖精兵拣汰以来,向来是喜欢高大魁梧的士兵,成为习俗规矩。
而百年来发展到现在,甭管京营禁军从以前太祖时期天下精锐,到现在的金明池杂技歌舞团,塞满关系户,起码这个优良传统没有毛。
百年来京城中的班直和禁军父子相承,向来娶高大女子为妻,几代下来,各个人高马大。王中正自然也不例外。
而王中正和其他那些废物的禁军士兵不同,自从进了宫之后,噶掉蛋蛋,成为宦官之后,同样也继承了太宗朝名将秦翰以来的大宋优良太监传统。
王中正自然也很能打,武艺出众,弓马孀熟,和另一位宫中年轻的小黄门李宪,算是新生代太监中武力值最高的两位。
就算放到京营禁军之中,这两个小太监也是最能打的。
当然王中正不仅能打。
和其他朝代的同行那惨不忍睹的半文盲和文盲水平相比,大宋的宦官们就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使其有能力处理来应对自身的工作内容。
在大宋,选拔宦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考核,试以墨义,合格者方可等候引见供职。宦官也是要考试做题的,一点不比进士们考科举简单。
就比如本朝宦官,也是王中正的一个老前辈孙可久,就好吟咏,效白乐天格,甚至还和著名的词人柳永互相唱和。晚年退休的时候著《归休集》行于世。
都开始出版诗集了。可见蛋蛋被噶了不耽误在文化圈混的风生水起,司马迁点赞。
而王中正托大宋宦官的良好素质教盲所赐,他在庆历年间处理大宋宫廷卫士造反案中有护驾之功,便破赵祯点名去延福宫深造,学习经义和历算,对天文地理都有所研究。
历算先不谈,起码在诗赋经义之上,王中正的水平基本功可能比某些大宋进士都要高。
可以说,能文能武安在他王中正身上是真的配,不像在许赟身上就是笑话。
但是就这样能文能武的王中正,在京城中也是见识过大场面的人,如今来到东南的“乡下”,却有些战战兢
兢。
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接下来要打交道的两个人,一个是早已天下闻名,有名的怪脾气王安石。当年给王安石传旨试馆阁的,就是他王中正。王中正也算是千天使传旨传的多了,但是追着跑到厕所里给传旨,让升官都不要的,那还是大宋开天辟地头一次,好死不死让王中正给摊上了。
在王安石家的苏坑外深造过一次,现在王中正一想起王安石那张黑脸心里就犯怵。正常人总是对自己所不能理解之物心生恐惧。
另一个让王中正有些害怕,摸不清底细的,则是常州通判,神童方翰韬了。
‘那个方神童,到底是什么来头?’王中正心中揣测,临走离京之前苏利涉对他的叮嘱言犹在耳,他不能不对方翰韬十分重视。
在京城中他就听说过神童进士方翰韬的诺大名声,当时东华门唱名,王中正老远也瞥见过方翰韬一眼,只觉得看面相外表,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乡下江西山猪。
不过看他在京城干的那些事迹,却又有些门道:辩经又能力压太学二程,跟晏殊家订亲,拜欧阳修为师。只觉得有些反差,是个神童罟了。
但话说回来了,对于大宋东京顶级名利场而言,神童或许稀奇,但对于大宋官场而言,只不过是茶余饭后新鲜的谈资罟了,根本不至于惊动苏利涉和韩琦这样的最高层政治人物,还让王中正特地来在方翰韬手底下打工。这怎么看怎么有些邪门。
得事先打探打探消息,看看这个方翰韬是何等人物。
就如同后世中到一个新地方,想打听当地什么隐藏在深处的绝妙好地方,首先问出租车司机一般,在大宋,想要打听当地的一些情况,问船上的艄公就准没错。
王中正拿定主意,便向官船上的艄公问道。“听说你们东南这里新有个方常区?名声很大,东南这里人尽皆知?”
艄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听满嘴东京口音,衣着豪华的王中正如此问,便笑着回答道。
“可不是喃!贵人您可能不知道,方种童在我们东南这里,名声可不仅仅是大这么简单,那可是如雷震耳啊
一说起常州的方府判,连带着真州的艄公都骄傲的挺起了胸膛。“哦,怎么个如雷震耳法?”王中正好奇的问道。
“东南这里人人都说,这方常区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辅佐我大宋的。
不仅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成了殿试探花,来到常州以后,又有仙人传授的秘法,化腐朽为神奇。常州的铁监以前大伙听都没听说过,根本没资格跟苏州的比。
但是自从方常囚来了以后,您猜怎么着?”
艄公侃侃而谈道,颇有一种东京瓦舍说话人讲话本的风范,一上来就吊足了王中正的胃口。“怎么了?”王中正好奇的问道。
“这常州的铁监,瞬间就破带了起来,经起了座坐高炉,那飘起来的黑烟跟北方的狼烟一样,就在苏州都能看见。一向平平无奇的常州铁监,如今甚至反客为主,带着苏州的铁监一起做生意。那宝刀宝剑,还有农具什么的,又便宜质量又好,这段时间整个东南的商人都疯了,往常州这边跑,就是为了倒腾铁器,来常州做生意的商人们都赚发了!”
“市井商人之言,只怕未必可信吧?”王中正笑着怀疑道。
“哎,这可不是那些奸商胡说,而是小老儿亲身所见。”面对王中正的质疑,艄公连忙出口反驳道。
小说推荐:《开局成为柔弱虫母》《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我在大夏窃神权》《她是S级哨兵们的白月光圣女》《高武纪元》《在北宋当陪房》《斗罗:七杀惊绝世》《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好看书吧】《坏了,被蛇蝎美人捡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