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第397章 封侯,维新侯! (第1/2页)
七零文学网【70wx.com】第一时间更新《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最新章节。
第397章
封侯,维新侯!
坐在上首位置的刘彻见着群臣纷争结束,一切尘埃落定,殿内重归安静。
重新坐下的众人将目光投向上首。
虽然他们明白察举制的推行实施不可逆转,但常规的过程还是要走的。
察举制的实施是项大工程。
它涉及到整个大汉的选官用官制度,甚至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朝堂的格局。
因此将这项制度确立下来,必须得有刘彻清楚的旨意。
而且后续的安排不仅仅是一两道圣旨就可以解决,整个过程会涉及到大量的人事变动,或许会有无数权贵在这次的变动中失去权势,又会有无数的新兴势力因此崛起。
意识到到这点,殿内群臣的呼吸都不由得放低下来,紧张地等待着刘彻开口,想知道谁人可以从这次的变化中,率先受益。
眼睛微微眯着的刘彻显然心情极好,笑着开口道:“刚才陈议郎的诸多言语,大家应该都听清楚,听明白了吧?
察举之法,有利天下贤才,有利大汉官场风气。
至于这些被推举的贤才呢,自然是有专门考核他们的才能,帮助他们学习的机构,朕将其命名为‘太学’。
而这太学之长,乃是比两千石之官。
恰好陈议郎在赈灾时表现优良,立下功绩,又在御史部兢兢业业,得到阳夏侯与淮阴侯二人颇多赞赏,赵大夫对他亦是赞不绝口。
故而朕觉得他很合适这个位置,你们觉得呢?”
话语落下,不少人偏过头去,望向正安静坐在角落里的陈洛。
此可谓“一朝得道”啊!
按照刘彻的说法,这太学与察举制存在极大的关联。
那些被察举上来的贤才,先得过了太学这关,方可出仕。
若是坐在太学之长这个位置上,想要贪腐的话,真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每个被推举上来的贤才,让他们每逢节日,送个一两百铜钱给“师长”,以贯彻尊师重道的礼仪,不过分吧?
太学有三五百学生,每岁又有六七个节日可以收礼。
合理合规的“礼物”,就至少有两千贯铜钱了。
如果再走歪门邪道的话……简直想都不敢想。
一时间,不少人咽了咽口水,这太学之长的位置,比他们想象得更香啊。
何况这太学之长并非简单的油水部门。
要知道它可是比两千石的官职,即是一千二百石,再往上一步,便是两千石了。
以他陈珣的岁数,更进一步乃是板上钉钉的事。
无论是成为两千石的郡守,还是留在长安,成为“中两千石”,坐上九卿的位置,前途都不可限量,至于三公之位,那就要看陈洛以后的发展了,若是表现得极佳,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这倒也在众人意料之中。
刚才陈洛一人舌战群臣,辩倒众人的发挥相当出色,单单凭借一张嘴,就折服了许多人,免去了察举制实施的初步障碍。
当然,更重要的点在于察举制乃是由他和刘彻一唱一和提出来的。
显然这是他们俩人提前商量的结果。
此时不少前日去陈府拜访的朝臣,恍然大悟。
难怪陈议……陈学长那天进宫待了那么久,想必陛下就是在授意他该如何去做吧。
在大部分人看来,陈洛乃是由于家世、能力等种种因素影响,受到了刘彻看重,成为了察举制的“代言人”,他们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想象与事实天差地别。
恰恰相反。
正是陈洛提出了察举制的构想,他才会在未央宫中连续待了数个时辰,最终出现今日早朝这幕场景。
“既然无人反对,那就这么定了吧。”刘彻观察着群臣的反应,震惊者居多,嫉妒者寥寥,看来伯玉在朝堂内还是颇受欢迎的。
陈洛起身行礼言谢。
点了点头,刘彻继续对他道:“凡是不预则废,太学初立,第一批学生尚未招来,但事先的准备工作却不可懈怠了。”
“明白。”陈洛应声。
这些事先的准备工作,大概就是找好场地、老师还有教材,至于考核那些贤才的方式,到时候自己再与刘彻商量着来。
“好,朕相信你可以做出让人满意的成绩来。”顿了顿,等陈洛坐下后,刘彻又道,“至于太学博士,得需要饱学之士,不可出现误人子弟的情况,朝中官员亦可兼任,如此便能多四百石的俸禄,赵绾、王臧、刘安……你们可否愿意?”
被点到名字的这几人,齐齐起身道:“臣愿意。”
毕竟这是陛下亲自交代下来的任务,
而且太学与察举,乃是非常重视的任务,估计与大汉未来格局息息相关。
从刘彻点到的这几个名字来看,都是属于他的亲信,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没有一个被选中的。
这难道是因为那些人没有才学吗?
故而他们要是选择拒绝,那才是怪事。
何况成为太学博士,并不需要他们把原本的官职辞去,而是只需要兼任就好了,至于兼任太学博士,则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每旬大概也就去教学三四个时辰,平摊到五日内,工作量并不繁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